2024年12月5日下午,以“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语文与思政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为主题的初中语文学科展示活动在建平实验张江中学建德堂举行。本次活动,语文学科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打破彼此的学科壁垒,将两门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有机融合,为教师们示范了跨学科教学的模式。活动由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吴莹老师和尚德实验学校的万业伟老师主持,线下出席的有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语文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中心组成员、各校教师代表等,采用现场观摩和直播的方式,分为教学展示、专题论坛、专家点评三个环节。


环节一:教学展示


建平实验张江中学的高才雯老师和戴晓军老师分别执教道德与法治课《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和语文课《女娲造人》。
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跨学科展示课《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立足建平实验张江中学的社区资源,结合学校中医药校本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中医药学、历史、语文等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开展探究与学习。高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学校周边的道路名称(扁鹊路、华佗路、李时珍路),分享他们的故事;阅读古诗文,分析文字背后彰显的医者风范;对比分析李时珍和屠呦呦的事迹,了解中医药的发展进程,分析其中的变与不变等学习活动,巧妙地将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学科学习融合,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坚定文化自信,激发传承、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基于语文学科的跨学科展示课《女娲造人》从语文学科“跨出”,适时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地理学科等知识,关联道德与法治中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关注女娲造人的地理环境因素,辅助学生从多维度理解神话,丰富了课堂。同时,又主次分明,向语文学科“跨回”,最终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打破学科边界与局限,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本堂课立足自读课型,引导学生运用之前语文学习的经验和收获,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女娲造人》和《风俗通》选段的情节对应表,探究神话创编的要点;细读女娲抟土造人这一情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调动想象和联想,从表达方式与语言形式方面进行创新,赋予了远古神话女娲造人以新的生命力;选择其他情节与《风俗通》选段中的对应情节相比较,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神话的艺术性与现实性。最后,充分发挥自读课文的“桥梁”作用,迁移应用,引导学生结合课堂学习收获,改写另一神话故事《精卫填海》。
在本次活动的课堂展示中,以数字赋能智慧新课堂,学生们的学习结果实时呈现、统计于侧面屏幕上,促进了教师课堂策略的有效调整;教师们的评课与课堂同步生成,现场对话,学科交叉,观点碰撞,精彩纷呈。数字技术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以其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等特征,为实现跨学科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从而打造智慧教室。
环节二:专题论坛
论坛上半场为案例分享。进才中学北校的宋一帆老师分享《数字时代的文化反哺》,以语文学科为主体,关联数学、信息科技、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任务为针对老年调查群体最想学习的app,设计一节微课并发布。洋泾菊园实验学校张雨童老师的案例《追寻总书记的浦东足迹,感悟新时代的使命担当》,聚焦浦东开放发展的进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设立跨学科主题活动,强化了思政课的实践性。


论坛下半场为观点交流。上海中学东校项晓老师交流《跨学科学习必须立足主体学科》,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前滩学校吴冬老师交流《跨学科主题学习需关注校本整合》,绿川学校解慧敏老师交流《关注学生的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建平实验张江中学郑荣副校长交流了《指向人文素养培育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建构与实施》。论坛发言的内容角度各异,形式多样,有的在理念层面强调了归属于语文课程的跨学科学习如何确立边界与目标,肃清其价值导向,有的从校本课程设计、教学活动实施、学习任务设计等实践层面,探讨了以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为抓手,推进新《课标》落地顺利实施的具体路径。
环节三:专家点评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王月芬、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陈明青,莅临现场,对活动进行点评。陈老师强调了面对真实世界的时候是不分学科的,而跨学科教学给了学生一个综合性的学习空间和机会。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学科,提供给了其他学科解读材料的工具,同时,语文学科培育的想象与联想能力与其他学科共通,跨学科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中生长出能力。王老师强调现在的跨学科教学需要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去改变,要在日常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里面实施。王老师还为老师们明确了跨学科教学与学科学习不同的两个典型表现:跨学科主题学习更强调的是结合真实的社会生活的问题,从学科内容向社会生活转变,社会及学校生活即教育;第二,原来学科更加强调的是静态的内容学习,但是跨学科学习更加强调动态的思想,这能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能力;跨学科的生成性、建构性在促进学生的学会学习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让学生在解决真实的问题的过程里面不断反思、反复探索,让学生慢慢地自我建构、学会学习。


语文和道德与法治作为两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道德教育意义的学科,其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立,旨在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的综合化实施,并进一步强化实践性要求。
本次活动基于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依托数字技术开展初中语文、道法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推动语文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学生生活之间的协调和融通,超越对知识的“点”式理解,助力学科教与学方式的改进与变革,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真实的学习空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更为丰富、更为深入的知识体验,还能够培养跨学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吴莹 杨颖
南汇二中 杨逸
傅雷中学 计沈帆
立信附校 肖洁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