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新征程,教育教学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旅程,而教研活动则是帮助教师把握正确方向,提升教学质量,续航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次初中历史教研活动特邀奉贤区教育学院专家、正高级教师朱志浩老师带来专题讲座。会议由区教研员周月军老师主持,中心组全体成员以及各校教研组长、学科代表等百余人参加此次活动。
奉贤区教育学院专家 朱志浩老师讲座
深研作业设计
教研的第一个环节,朱志浩老师为大家带来《目标、情境、选材与设问》专题讲座。朱老师首先回顾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学业质量描述,厘清了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之关键能力目标结构。他强调,在命题设计中,教师一定要牢固树立目标先行意识。朱老师特别解析了史学思想方法的相关考查目标,如原始非原始材料、文献与实物材料、口述材料、有意与无意材料、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判断。之后,朱老师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将这些目标和能力落实到作业设计中。
朱老师指出,教师应该破除长期以来碎片化试题偏多的现象。他认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作业设计必须重视问题情境、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在训练选材设问技巧方面,朱老师给出了选材的四条路径,即名家史学专著中查找史料,历史专业论文中寻找史判,网络报刊杂志媒体找材料,教科书某些板块挖掘材料。最后,朱老师通过出示各类作业设计实例,与在座教师进行了互动研讨。

兼职教研员 陶蓓蓓老师分享收获
陶蓓蓓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收获。她谈到,朱老师的讲座围绕作业设计展开,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重塑。作业设计不仅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能够直接反映并服务于教学目标。通过朱老师的讲座,老师们对作业设计乃至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材料分类、价值判断和目标先行等具体操作层面获得了新的认识和启发。

教研员 周月军老师布置工作
深耕结构化教学
活动的第二部分由周月军老师主讲。周老师以“AI开场白”为例,提醒教师们要深耕教学研究,历史教师一定不是教“死记硬背”,而是要重视启发学生思维。接着周老师聚焦结构化学习,为老师们带来专题讲座。
周老师首先对大单元、结构化、结构化学习等几个概念进行了阐释,继而分析了素养导向下的历史结构化学习基本要素,介绍了结构化学习的基本流程,并以新教材《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公开课的打磨过程为例,介绍了结构化学习的策略:把握时代特征,理解单元与课时主旨,雕琢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凝主旨,突显历史的各种联系,研磨结构板书、体现历史逻辑等等。
周老师认为,教学重在对结构的把握:内容主旨与目标的确立、思想方法的示范模仿迁移、学习情境的创设(结构板书的设计、选材设问的内在逻辑、历史叙述的开展、教学中的首尾呼应等)均是在体现“结构”的重要性;对课标的理解与认识、对“内容要求”“学业质量”的理解,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乃至于单元主旨与目标的设计,也是在强调“结构”的意义;观念的变革(对课标内容要求、教材标题、导语、行文的解读),实践的推进(目标、主旨、情境、设问、方法的演绎)即是对结构化学习的再造。
学无止境,教亦无涯。本次活动历时三个多小时,可谓干货满满。相信与会教师会带着教研的收获,守正创新,躬耕课堂,潜心探索,蓄力前行,为浦东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周月军
洋泾菊园实验学校 谢晓晨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