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临港实验中学2022年度区级一般课题《基于博物馆教育的初中活动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研究》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构建了基于博物馆教育的初中活动项目化的课程体系《远航》。为使课题研究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3月19日在中国航海博物馆举行课题结题展示活动。
【馆内研学】
学生们带着研学单走进中国航海博物馆,在船舶、星图与商货中探寻文明交融的密码。从秦汉楼船的木质尾舵、唐宋“水密隔舱”的防沉设计,到明代郑和宝船的九桅巨帆,学生们在复原模型前惊叹古人的智慧。宋代牵星板的原理讲解,更让课本中“昼观日、夜观星”的导航技术跃然眼前。展柜内斑驳的胡椒与精美的龙泉青瓷,配合动态投影的南宋商船航线,勾勒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图景——瓷器载着东方审美西行,香料则裹挟异域气息东渐。

【教学展示】
上海市临港实验中学我校赵海梅老师执教《无问西东——从航海文物看中外文化交流》一课。

本课属于基于项目完成类的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这一跨学科主题,依托中海博航海历史馆以及《大海就在那:中国古代航海文物大展》特展,从航海文物的角度去探索中国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使学生在博物馆沉浸式体验中直观感受数千年的文明交流。以“航海文物体现了哪些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为驱动性问题,通过展厅寻宝、小小策展人、手绘地图、剧场演绎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借此梳理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条件、途径、内容、作用与影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必要性。

【项目分享】
上海市临港实验中学赵海梅老师以《基于博物馆资源的初中历史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为主题进行项目分享。赵老师就项目的设计方面重点介绍了入项阶段开展问卷调查,制作KWL表格,了解学生所想,如何把本质问题转化为驱动性问题,再分解为子问题,建立任务群,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在项目实施上,赵老师提到博物馆教学遇到的挑战:如何备课?博物馆有丰富的文物,如何甄选?课堂教学有教材可依,博物馆教学是个开放的课程,无现成的教材可参考,如何确定教学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开展?等等,为此赵老师查阅大量书籍和论文,和馆内老师交流,反复雕琢,在馆方大力支持下项目得以顺利开展。最后,赵老师就项目的成果展示历史剧演绎方面,讲述了师生协作共同完成历史剧编写的历程。赵老师在学生编写剧本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资源,从多方面搜集资料,帮助学生充分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把文物融入不同历史时期中外交流情景中,让文物说话。以此培养学生复杂情景下的问题解决能力。

【结题汇报】
上海市临港实验中学曹佳琦老师对《基于博物馆教育的初中活动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研究》进行结题汇报。中国航海博物馆与我校联合开发的校本课程“远航课程”,以博物馆资源为载体,构建初中项目化学习体系,推动学科核心素养与航海教育深度融合。课程依托“主题式+项目化”学习模式,设计20个子项目,围绕航海主题整合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知识。通过入校指导、入馆实训等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教师跨学科资源整合与项目设计能力,形成“馆校合作”特色路径。两年实践成效显著:学生高阶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显著提升,教师团队获国家级奖项6项,出版3本成果集,系统总结课程架构、案例设计与实践经验,为“博物馆+教育”创新提供可推广范式,响应了国家“双减”政策及新中考改革对实践育人的要求。

【攻关团队成员交流】
临港新片区历史兼职研究员李娟老师以学术视角总结了此次跨学科实践成果,并高度肯定和赞美了赵海梅本堂课的设计,通过角色扮演汉代使者、唐代留学生等历史人物,策展实践及航海图绘制等多样化活动,让学生深度体验了文明交融的历史脉络。课程体系融合历史、地理、艺术等多学科知识,构建了从知识梳理、实地探究到沉浸式展演的完整学习链,有效强化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项目既彰显博物馆文物育人的创新智慧,也体现学校在跨学科教育中的开拓精神,最终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诗意升华,展现馆校协同育人的丰硕成果。

书院中学赵华老师首先表达了对临港实验中学与航海博物馆合作搭建学习平台的感谢。赵老师描述了本次活动两大感受:其一,沉浸式学习场景的建构令师生深度融入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性表演获得超越课堂的终身学习体验;其二,活动展现出专业化课程设计能力,特别是项目化学习体系构建与跨学科资源整合令他深受启发。在此基础上,赵老师结合本校“同心圆课程”建设经验,提出三点课程优化路径:通过“走出去”策略联动博物馆等社会资源拓展实践场域;以“请进来”模式引入专家资源提升课程深度;推进校本化探索将优质资源转化为可复制的教学模式。最后,他呼吁建立区域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通过馆校协同创新破解课程开发瓶颈,使航海文化等特色课程能辐射更多学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

【专家指导】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育科研指导部郑新华副主任称赞了赵老师的项目成果呈现,早期担忧的“馆校割裂”问题通过课程理念重构、资源深度互通及教师协作得以化解。同时对我校博物馆教育项目化学习的研究论文提出教科研成果申报优化策略:主标题需凸显“行走学习”特色,摘要需强化“破解割裂”的问题意识,报告需补充学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证数据与双线课程设计如时间线衔接课标、空间线联动场馆的创新价值,最终构建可迁移的馆校协同育人模式。

当青铜罗盘指向教育的星辰大海,这场馆校协同的探索已悄然播下变革的种子。以航海为舟、以文物为桨,在项目化学习的浪潮中证明了,真正的教育从不囿于教室围墙,文明的密码本就写在山海之间。未来,期待更多学校携手社会资源,让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生根,让核心素养于跨界融合中拔节——这或许正是“双减”改革中,我们期盼看见的教育新航向:千帆竞发时,皆是追风少年。

供稿:上海市临港实验中学 曹佳琦
审核:王丽琴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