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深,杏坛论道。3月27日下午,浦东新区高一语文教师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展开了聚焦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下第七单元的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区教研员胡根林博士组织,区中心组成员、东昌中学校长助理孙丽杰老师主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市实验、周浦中学、杨思高中、民办尚德实验等10余所中学的教师亲临现场参与,全区其他语文教师则通过直播平台同步观摩学习。

活动伊始,首先由上师大附中陈佳老师呈现了一节现场研讨课《<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研讨》。陈老师以“贾政一字评”为课堂支点,通过学生的多维评价,精准总结了贾政这一复杂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从中提炼阅读方法。随后,陈老师巧妙地引入AI为阅读赋能,通过对比AI的人物形象解读与人物评价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AI工具在提供多元视角、系统归纳方面的优势,也认识到其在情感体悟、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局限。最后,学生充分调动课堂所学,对比AI思维,对《红楼梦》中其他人物进行再评价,并总结了自己的成果与收获。陈老师的课堂以“方法提炼—技术赋能—思维提升”为逻辑主线,不仅落实了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设计理念,同时也对智能时代语文教学的新样态做出了探索,为老师们的一线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随后,区中心组成员、上海市实验学校教研组长张捷老师为老师们带来了《第七单元教学解读》。张老师首先从理论层面系统阐释了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定位、课标要求及教学与学习目标,继而结合多年教学实践,通过丰富的一线教学案例,深入浅出地分享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与评价方法。张老师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兼具实操性指导,使老师们对如何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明确的方向。

接下来的备课组分享环节中,孙叶老师代表上师大附中高一语文团队,向老师们系统介绍了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的整体教学思路。孙老师从学情精准分析切入,结合具体案例详细向老师们讲解了“三阶递进式”教学方案:“课前导读”构建认知框架,“专题研读”把握知识体系,“创新读写”促进能力迁移。其中既有扎实的文本研读,又注重创新表达与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整本书阅读的单元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本。

而后,胡根林博士为与会教师带来了一场聚焦“课型与读法”的专题讲座。胡老师强调,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阅读思维,形成可操作的阅读门径。在实践层面,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情,灵活运用不同的课型设计:通过趣味“引读”激发阅读兴趣,借助精准“助读”突破理解障碍,开展深度“研读”促进思维发展,最后凭借多元“评读”实现能力内化。接着,胡老师又从理论层面加以深入,结合具体案例阐释了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传授作为程序性知识的阅读策略与方法。胡老师的讲座高屋建瓴,抽丝剥茧,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专业指导。

现场活动的最后环节是研讨交流。陈佳老师的说课展示引发了与会教师的深度互动。周浦中学的戴琳老师、三林中学的周泳光老师和浦东中学的李超老师依次交流了自己观摩课堂后获得启发和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思考。现场研讨氛围热烈,思维碰撞不断。

现场活动结束后,线上活动持续开展,老师们观摩学习了两节录像研讨课——上师大附中青年教师李锦峰的《大观园的景观与人物命运》和建平中学桂珊老师的《前八十回林黛玉性格复杂性探究》。李老师的教学设计以《红楼梦》第17-18回的建筑布局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曹雪芹如何巧妙地借助建筑与环境暗示人物命运。学生先基于文章内容绘制大观园行进路线图,随后以小组为单位,重点探究了宝玉一行人关注所进入过的场景,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分析,逐步揭开居所与人物命运的深层关联。这种以空间叙事切入文本细读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又传承了经典作品的解读方法。桂老师的课以“探究人物性格特点的路径”为主题,借助AI工具自主完成初步理解,随后引导学生突破对林黛玉的刻板认知,从人物性格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前中后期的成长与变化,以及与大观园其他女性的比较等三个维度展开探究,有效提升了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的能力,培养了文学阅读的核心素养。
本次教研活动既有课堂实践的真实呈现,又有学术理论的高位引领。AI技术的深度融入不仅为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了全新路径,也深化了广大教师对技术赋能教育的认知。当AI能够分担知识传递的基础性工作,教师得以将更多精力投注于思维培养与价值引领;当技术平台实现学习行为的精准画像,差异化教学的实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可能。“AI赋能”的区域教研,正有效地推进浦东新区高中语文教育从知识传授走向“思维破茧”。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胡根林
进才中学 缪白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