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6日下午,浦东新区初中信息科技第六周教研活动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民办东鼎外国语学校举行。本次教研活动以“探索‘双新’实施,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次活动由兼职教研员蔡叶帆老师主持,周边学校30余名教师线下参加活动,其他老师线上参加活动。
教学展示:现场研讨课
上海市浦东新区民办东鼎外国语学校朱丽娟老师展示了《认识电梯子系统》一课。该课是《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教学指南-过程与控制(六年级)》第六单元《电梯运行的控制》中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设计包含情景导入、问题引领、学习新知、深入探究、拓展提升和课堂小结,旨在通过生活中的电梯子系统分析、工作流程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复杂系统的层级关系,培养系统思维和工程思维能力。
朱老师以问题情景导入,结合scratch模拟电梯程序,引导学生对复杂电梯系统的探究和拆解。通过复习控制系统的工作流程,开关量和真值,帮助学生分析与设计电梯呼叫子系统。填写真值表、完善仿真软件循环模块等互动环节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并鼓励他们思考如何设计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更前沿更智能技术以优化电梯系统功能,从而激发创新思维。

教学展示:录播课
上海市孙桥中学的赵绘宇老师以录播课的形式展开了《自动浇水系统的编程实现》一课。该课要求学生依据实例,尝试运用相关知识与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赵老师的教学过程为:学生先理解主动浇水系统的工作过程示意图,结合实际场景中的条件,绘制出自动浇水系统的算法流程图,然后再使用虚拟仿真工具进行编写程序实现浇水系统的方案设计,并能够描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

专题分享
上海市南汇第二中学倪勇老师以《AI编程工具赋能信息科技教学实践的探索》为题,聚焦AI编程工具在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应用,其论文具有创新性和实践价值。倪老师从6个方面,分享了他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从AI制作的网页的多样化应用,开发与创新的过程,基础到进阶,工具的操作以及使用上的技巧。倪老师提到用网页可以呈现更多样化的信息,并且可以互动,提交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进行数据分析。倪老师给老师们呈现了几个月的成果作品,有益智趣味类、教学工具类、模拟仿真类、教学平台类、功能插件类、生活应用类等。倪老师的讲座对老师们很受启发,在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AIi编程也在迅速崛起,信息科技老师们也需要接受这些新技术,尽快融入自身的学科教学中去。

论文交流
上海市南汇第二中学的朱春妹老师《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信息科技串字型教学模式实践》。朱老师在论文中阐述初中信息科技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在当下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迫切需求。深入剖析串字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以及其在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方面的优势,最后以“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单元完成了该模式的实践探索,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视角与经验。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前滩学校曹利红老师针对新课标实施中的小初衔接难题,以六年级“循环结构”教学为突破口,创新构建三维衔接模型,取得显著教学成效。研究显示,六年级新生算法概念认知度仅25%,存在明显学段断层。
通过开发《无处不在的算法》衔接单元,建立“知识-能力-素养”三维培养体系:知识层构建“生活算法→程序算法”四阶认知支架,使学生设计流程图正确率提升至85%;能力层设计具象操作、半抽象建模、抽象迁移三级任务链,编程任务完成率得到了明显从65%提升至92%;素养层融合计算思维与科技伦理,通过变量追踪表、流程图填空等可视化工具,实现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协同发展。

活动总结
活动结束前,兼职教研员蔡叶帆老师对本次实践课进行了点评,并对所有参与者的积极贡献和热情投入表示衷心感谢。她鼓励大家将此次教研活动的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共同推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教研员刘贯南老师最后对本次实践课进行了点评,并向老师们提出了建议。1.强化单元规划意识,精准锚定教学重点;2.优化单元教学设计,合理统筹课时安排;3.教学设计注重学生认知起点,教学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4.增强教学综合性,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刘贯南
东鼎外国语学校 朱丽娟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