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浦东新区第八周初中化学教研活动在上海市建平实验张江中学、浦东新区工读学校、市实验南校三个点同时进行。建平实验张江中学由兼职教研员张英老师主持,工读学校由教研员沈建忠主持,市实验南校由中心组程晓丽老师主持,附近学校化学教师参与线下活动,其他学校参加线上观课、评课活动。本次活动以“双新课堂下的素养赋能”为主题,通过四节精彩纷呈的课,展现了“素养导向、学生为本”的范例。不仅是对新教材的深度诠释,更展现了“双新”理念在课堂中的生动落地。
教学展示
市实验南校的束婷婷老师以《追溯科学足迹:原子结构的探索之旅》为主题,课堂以“科学家如何一步步揭开原子奥秘”为主线,通过“情境创设—问题驱动—模型建构”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化身“小科学家”,重走从原子结构的探索之路。通过化学史小报、模拟动画实验视频、学生合作制作原子模型等环节,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直观体验。
工读学校的孙鑫老师执教的《结构多样的碳单质》,以“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为主线,真实情境驱动,激发学习兴趣。以碳材料发展进程为脉络,强调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坚持素养导向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观塑造的深度融合。基于实验证据进行分析,发展学生证据推理的学科素养。
建平实验张江中学的舒思韬老师以《探秘中药的芒硝——混合物成分中的探究》一课,构建了沉浸式探究课堂。通过呈现芒硝工艺中传统技法,引导学生建立科学思维链。课堂中,学生分组对样品展开杂质检测,在真实试剂选择与方案优化中,展现了从经验性操作到系统性思维的跨越。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动手实践,科学探究与创新能力。
建平实验张江中学的丁丹丹老师以《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一课,丁老师带领学生穿越科学史的时空走廊。课堂以“模型重构”为主线,通过汤姆孙实验、卢瑟福实验数据等史料研读,在“α粒子散射实验”亲历“证据推理-模型修正”的科学认知过程。后又通过橡皮泥搭建原子结构模型活动,使抽象概念具象化。

评课活动
研讨环节中,三个研讨点的老师们展开了头脑风暴,特别是对八年级新增内容如何落实课标,优化教学进行了探讨。
在市实验南校的研讨活动中,程老师提出科学史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科学探究方法、科学精神的重要作用。同时模型认知将化学将抽象概念可视化,模型制作等过程,学生能主动建构知识,增进对化学微粒观的理解。呼吁关注“知识生成过程”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机统一。
在工读学校研讨活动中,沈老师表示整节课将情境与知识深度融合,课堂既有“烟火气”又有“未来感”。通过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学生基于实验现象推断性质,利用结构模型解释微观机制。教学内容分层设计值得借鉴,实验任务由简到难,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找到成就感。
在建平实验张江中学的研讨活动中。张老师认为“中药芒硝”的真实情境,实现了定性鉴别到定量分析的能力进阶,体现了知识应用向创新思维的价值提升。丁老师的科学史教学重构了科学发现的认知冲突,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果设计为项目式学习,并增添仿真实验,会收到更好效果,鼓励老师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结合新教材双新理念,深入研究,不断突破。

论文交流
上海市竹园中学张丹萍老师交流了《沪教(科)版初中化学新旧教材“情境素材”的对比分析与启示》论文。张老师从新旧教材目录框架对比分析、新旧教材情境素材数量对比分析、教材中情境素材呈现方式分析、新旧教材情境素材内容对比分析、新教材中情境素材的特点、情境教材教学启示六个方面向交流了自己想法和做法,从老师的反馈来看,效果很好。

化学教学不仅是化学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科学思维与生活智慧的碰撞。双新背景下更要以学生为中心,用实验唤醒思维,用科技点燃梦想,用素养指引方向,展现化学课堂的育人价值。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沈建忠
浦东新区育华学校 孙鑫
市实验学校南校 束婷婷
建平实验张江中学 丁丹丹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