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浦东新区六至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主题教研活动在华林中学举行。本次活动聚焦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型,涵盖研讨课展示、跨学科案例研讨及专家深度点评三大模块。区教研员杨颖老师担任主持,花木学区、北蔡学区全体任课教师及区学科工作坊成员全程参与。
关注学生真实体验 促进健康成长
区骨干教师、华林中学黄振荣教师执教六年级《滋养心灵》一课。课程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议题,通过情境创设、案例探究和实践延伸等方法,利用视频、问卷调查、数据可视化及文本材料等多模态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同时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巧妙融入名人成长叙事与典型案例解析,既深化学生对心理健康内涵的理解,更激发其精神世界构建的主动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本课注重引导学生从认知走向行动,为学科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示例。


学科协同、课内外融合
北蔡中学方颖老师《以史料情境,促学科思维提升》案例,通过“改革开放”主题项目设计,系统阐释如何通过驱动性问题串联历史溯源、城乡对比与校园“微改革”实践,实现革命传统教育与历史思维的有机融合,有效实现从课堂认知到社会实践的知行转化。

沪新中学唐艳瑶老师《船情连古今,文化共传承》案例,从主题、目标、任务设计、学情分析等方面,详细展示如何通过“策划沪东船文化宣传活动”任务链,串联历史探究、社会调查与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最终同学们在融合绘画、模型制作、戏剧表演等形式,进行了多样化的成果展示。在该项活动中,学生不仅完成文化探究,更在策展过程中锻炼了团队协作、创意表达与问题解决能力。让核心素养在实践中可知可感。

研讨环节中,洪山中学周敏老师强调:“面对历史敏感议题,思政课应立足法治精神与社会责任,构建理性思辨框架。”进才北校马新老师提出:“政史协同需把握学科特质,历史教学侧重史实证析,思政课聚焦价值引领,二者应形成育人合力。”

项目式学习方式的常态化推进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杨兰博士在评课中指出,《滋养心灵》一课实现了心理认知与方法指导的螺旋式推进,通过精准的素材筛选构建起沉浸式学习体验。同时建议教师可进一步将教学素材与学生生活经验深度融合,通过增设体验反思环节形成课堂节奏的起伏变化,挖掘课的深度,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迁移运用心理调适策略。
聚焦项目式学习方式的常态化推进,杨博士以“问题-设计-实施-反思”为逻辑链,提出对应策略。她指出,项目问题提出,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问卷交流等方式捕捉真问题。项目任务设计,要从小处着手,内容规划要明确可操作,如可将大项目拆解为“2周内可完成”的子任务。项目实施中,过程性记录可利用流程图、学习日志等方式让过程可见。最后,项目评价应多元化,不仅关注最终成果,也需重视学生“资料筛选能力”“合作沟通表现”等过程性评价。

杨颖老师指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主题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个体的实践体验密切关联,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规划学习活动前,要通过多种方式和路径,客观、全面掌握授课学生真实的体验感悟、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是课程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开展反思性学习,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前提。
课程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研究,首要的问题是如何落地,即常态化实施问题,要从项目任务的复杂度、主题的聚焦度、社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便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在这场持续近四个小时的教研活动中,老师们经历了课堂评析、案例分享、观点碰撞、专家引领的研修过程,对推进思政课育人方式变革、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课程教育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聚焦学生已有的实践体验,针对他们真实的问题与困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在真实场景中落地实施,为学生的成长注入扎实的根基。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杨颖
民办尚德实验学校 刘晨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