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桃李抽新。4月10日下午,浦东新区高一语文教师在新川中学开展了聚焦必修下第八单元的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胡根林博士组织,区中心组成员、川沙中学副校长王谦老师主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川沙中学、龚路中学、江镇中学、川中北校、民办浦东实验、浦东复旦附中分校等多所学校的教师亲临现场参与,全区其他语文教师则通过直播平台同步观摩学习。

首先,新川中学的汪佳琪老师带来了精彩的研讨课《谏太宗十思疏》。汪老师的课堂以探究文本的劝谏策略为起点,通过分析短评范例的不足,自然过渡到写作实践。在短评写作环节,汪老师为学生精准搭建了观点、论据、效果三级学习支架,并结合AI工具DeepSeek的评价量表,将抽象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路径,使学生在“短评写作——自评互评——AI诊断——修改完善”的循环中实现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最后,学生通过分析“十思”的内在逻辑,进一步体会儒家“载舟覆舟”的民本思想,领悟到古代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整节课将文与言融为一体,完成了从技法解析到文化精神的深度学习,充分体现了技术赋能下文言文教学评的一致性。

随后,徐梦辉老师代表新川中学高一备课组和老师们分享了第八单元的教学设计思路。徐老师的汇报立足新课标要求,以单元导语为纲,构建了“质疑——探究——迁移”的三维教学框架。讲座中,她提出了“问题驱动型”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撬动深度阅读,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研习,实现文本解读与思维发展的深度融合。除整体思路外,她还结合第八单元的四篇文本,向老师们展示了具体的设计案例,为老师们的教学探索带来了很大启发。

接着,区中心组成员、浦东复旦附中分校教研组长王欣悦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第八单元教学解读讲座。王老师从单元教学目标出发,重点剖析了本单元文本特征,通过展示单篇阅读的经典案例,深入阐释了以文本为中心的对话阅读策略。讲座中,王老师不仅系统分享了从听、读到说、写的教学过渡方案,还详细讲解了写作任务的具体落实路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还分享了AI辅助备课方法,通过名师课例,展示了评价量表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式。整场讲座深入浅出,内容充实,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可学习借鉴的范本。

压轴出场的是胡根林博士,他带来关于第八单元教学注意点的提示。讲座伊始,他强调教师需要构建本单元教学完整的知识框架,为学生搭建循序渐进的学习阶梯。他特别指出,对于文言文教学,要通过古文章法的学习,勾连字词解释与文意理解,实现“言”“文”的深度融合。讲座中,胡博士还通过丰富具体的课例,向老师们展示了单元教学目标理性思维培养的具体路径。讲座结尾,他深刻总结道,在人工智能时代,AI可以为语文教学赋能,但不能忘了语文教学要为AI赋“魂”,语文学科需要坚守言语智慧培育的学科本质。整场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实践价值,为与会教师的教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指明了方向。

在随后的评课环节中,现场老师们聚焦第八单元的教学难点与AI技术如何赋能课堂两大主题展开了热烈交流。来自江镇中学、龚路中学、华理附高、新川中学等校的多位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做了分享和讨论。现场课执教的汪佳琪老师也对大家的疑问和建议做了回应。教师们在发言中思维碰撞,观点交锋,将研讨气氛推向高潮。

现场活动结束后,老师们转向云端教研,线上观摩学习了大团高级中学孙嘉俊老师和川沙中学朱奕玲老师的两节录像研讨课。孙嘉俊老师的《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课,采用了“比较阅读+AI辅助”的教学模式。在文体特征探究环节,教师巧妙引入DeepSeek人工智能作为学习支架——当学生研讨陷入瓶颈时,通过对比AI分析框架与自主研讨成果,引导学生发现AI在细节理解上的偏差,同时借鉴其关键词定位方法,突破了文体特征辨析的难点。在迁移应用阶段,学生通过不同文体对论证逻辑的塑造作用,展现了深度学习的成效。

朱玲奕老师的《阿房宫赋》聚焦于“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巧妙融合了智能技术应用为传统文本研读赋能。课堂通过“析赋之旨——赏赋之势——思辨研讨”三个递进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赋的文体特色。课堂最吸引人之处莫过于AI工具所构建的模拟对话——学生的文学短评能够现场获得“数字杜牧”的跨时空回应。新颖的对话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作者”的直接反馈更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课堂最后,学生通过自主总结学习收获,完成了从体验感知到理性认知的完整学习闭环。

本次教研活动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有落地生根的教学实例。从智能备课到互动反馈,AI技术的巧妙应用不仅突破了古文教学的时空局限,更以沉浸式体验激活了千年经典的生命力。这种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教学探索,为在场教师拨开了传统文本与现代教学间的迷雾,让大家切身感受到:当教育智慧邂逅人工智能,语文课堂既要守正经典之根,亦能绽放科技之花,实现“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课堂新境界。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胡根林
进才中学 缪白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