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视角探古今 素养共生启新思
记建平中学历史“智慧课堂”展示活动
发布人:季永华
发布日期:2025-04-12
浏览量:98
2025年4月9日,建平中学历史教研组进行“智慧课堂”展示活动。活动由建平中学历史教研组长张其中老师主持,区内外50余名教师参加,邹玉峰老师莅临指导。
在教学展示环节,闻人羽芳老师执教选必一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闻人老师以“中国”名称及其他地区对中国的称呼为切入点,围绕“区别与联系”展开教学。在民族关系的解读上,闻人老师先为学生呈现先秦与清朝时期“中国”内涵的不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何为‘中国’”,构建起秦至清民族边疆发展巩固与“中国”形成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理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在讲解对外交往时,闻人老师将外国对中国的称呼和中国自称“中国”进行对比,强调中外交往侧重点的差异以及中国朝贡体制的特点,并构建起观念冲突与晚清“中国”崩溃之间的逻辑链条。最后,闻人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启迪学生对历史与现实进行思考。

研讨阶段,首先由闻人老师说明课程设计思路,随后各校老师见仁见智谈观感、提建议:浦外李慧老师指出,在中外观念比对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与农耕文明相联系,以落实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佘文骅老师认为在史料运用上,应大胆取舍,进一步梳理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纵横关系,使教学线索更加清晰,便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此后,由邹玉峰老师做全面点评:在教学衔接与重难点方面,邹老师强调要处理好与初高中历史教材及前序单元知识的联系,注意内容重复点的同时深挖教学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在文本解读方面,邹老师指出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是基于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要注意中国和西方民族国家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因此决不能用西方话语考察中国历史;而以本课内容细节而言,本节课以概念解析概念的教学模式是成功的,整体教学实施手段也相对简洁,这有助于串联全课,解决教学内容繁杂的问题。但在处理内部认知时需补齐内容,如周边少数民族如何“认识中国”,从而完整认知“中国”的三套体系,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全貌。还有,应考虑到教学内容量大且抽象,应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通过准备任务单来梳理知识,提出深度问题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吴广伦
建平中学 安旭 闻人羽芳 张其中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