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大模型+校本研修”新路径
记浦东新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小学学段分管领导研讨活动
发布人:周瑞
发布日期:2025-04-30
浏览量:63
为提高浦东新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品质,提升学校校本研修分管领导的专业素养,本学期教师教育培训部继续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各学段的分管领导专项研讨活动。2025年4月23日下午,浦东新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小学学段分管领导研讨活动在东方小学蓝村校区举行。本次活动以“智能驱动,创新转化——大模型赋能学校研修成果转化”为主题,特邀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张奇教授全程技术指导。教师教育培训部校本研修项目组及区校本研修中心组成员共同参与活动并进行研讨交流。

专家讲座启思路
第一环节中,张奇教授从“人工智能发展—大语言模型—大模型赋能校本研修”三个环节进行了《大模型赋能学校研修成果转化》的专题讲座。张教授先以自身研究经历为线索,简明扼要地向大家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含义及发展历程。然后,张教授以多模态大模型Claude3.5、推理大模型GPT01、推理大模型DeepseekR1等为例,深入浅出地向老师们介绍了大语言模型工作基本逻辑,进而让老师们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大模型依然无法完成真正的理解与推理”。接着,张教授结合自己对大模型的真实使用经验,向大家介绍了如豆包、DeepSeek、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常见几种大模型的优缺点,让参与互动的老师们初步体会到: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当下不可能完全代替人类智能;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大模型都不是十全十美。我们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大模型来辅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现场实操促思考
为了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张教授的讲座内容,真正实现“大模型赋能学校研修成果转化”的活动目标,第二环节,项目组提供资料包,组织参会老师分组进行大模型赋能校本研修的实操。各组老师通过破冰-组内研讨-个人尝试-组内研讨-制作展示海报等环节,迅速熟悉起来并开展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由最初的“不清楚能运用大模型做什么”,通过组内研讨、组间交流、向专家及教师教育培训部老师们的请教,慢慢找到方向,开始尝试,最后共同努力形成本组的海报成果。

交流分享明方向
第三环节,六个小组各派代表就本组实操环节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或者实操后的收获等,轮流上台进行分享。六个小组的分享交流反映出大模型在处理文件信息时的一些共性的问题,也让老师们更深刻认识到:不同的工具在研究当中有不同的优势与不足,我们在应用的时候可以用不同的工具去做不同的事情,大模型可以帮助人们提升效能,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观点整合,但不能代替我们工作,最终还是需要人脑去进行分析、做决策。

最后,浦东新区校本研修中心组小学组成员、来自福山花园外国语小学的陈磊老师,对研讨过程得到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提炼和总结。陈老师说,今天的活动让参会的老师们清晰地触摸到了大模型赋能成果转化的无限的可能,也期待大家能够将今天的所学、所感和所悟,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不断地去摸索AI赋能校本研修成果转化的一些机制。

此次研修活动为浦东新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小学学段的分管领导们搭建了学习与成长的平台,期待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分管领导以此为新起点,携手大模型探索学校研修成果转化的新方向。脚踏实地,精研笃行,共同书写浦东新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校本研修品质提升的新篇章。
供稿:教师教育培训部 郭雅洁
新港小学 周威丽
审核:胡意慧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