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下午,浦东新区高中心理教研活动在浦三路院区顺利开展。本次教研由高中心理教研员吴俊琳老师主持,通过学生心理案例分享与专家督导的形式,对学校心理辅导的实践经验与专业提升路径展开深入探讨。
活动中,五位心理教师分享了自己在校园工作中的真实个案,呈现了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多样性与辅导技术的创新应用。
川沙中学陈晓玲老师以人际关系困扰案例为展开,运用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具体化、澄清、现实检验”等手段帮助学生重建人际信任,突破认知偏差。

浦东复旦附中分校安宇宏老师针对高一新生学业适应问题,结合表格分析与量化评估,引导学生学会从挫败中学习,设置合理的阶段性目标,循序渐进,重塑学习信心。

上海中学东校江融融老师则围绕学业拖延案例,应用人本主义方法,与学生探讨意志力的“自我损耗”,通过认知调整打破学生“完美主义负性循环”,并共商手机管理策略,助力其建立健康、可持续的良好学习习惯。

上南中学葛灵如老师聚焦哀伤辅导,分享了她陪伴一位学生在经历亲人离世后通过放松训练、安全感重构及告别仪式帮助学生接纳哀伤,完成自我成长,逐渐回归生活的过程。

民办尚德实验学校刘苗老师则带来了跨学段性别认同与家庭关系辅导的案例。刘老师用人偶格盘、认知辩论与行为训练等技术,支持学生在家庭关系与自我认同的双重探索中寻找人生前路,最终实现了心灵的蜕变。

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原副主任、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理事长沈之菲老师作为督导专家受邀出席。活动中,她倾囊相授多年来从事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宝贵经验与深度思考。沈老师充分肯定了心理教师们在案例准备与辅导工作中的专业投入,并着重指出,在高中学段的校园心理辅导中,应将倾听、理解与陪伴作为构建良好咨访关系的核心要素。同时,针对高中生学业压力大、咨询时间有限的现状,建议灵活运用短期焦点治疗等现代心理辅导技术。

沈老师进一步强调,心理教师既要扎实掌握心理动力等传统理论知识,全面评估学生在学业、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多方面的情况,精准识别来访者表面诉求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挖掘问题中潜藏的积极资源,科学完成个案概念化;也要在多方协作的工作模式下,审慎处理不同参与主体对辅导过程的影响,严格遵循心理咨询设置,明确自身在复杂问题处理中的角色定位与职责边界。
此次活动通过案例剖析与专家督导的深度碰撞,为高中心理教师搭建了实践反思与理论提升的优质平台,也为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供稿:德育研究指导部 吴俊琳
文建中学 周超
审核:王宇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