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下午,浦东新区高中历史区、坊联合教研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举行。本次活动以“多元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的建构”为主题,通过教学展示、评课交流、专家报告三大环节,深入探讨历史叙述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路径。
教学展示活动中,二附中陈夏凡老师以《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为题,选取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三个关键节点,通过对比不同政治力量的决策与行动,呈现抗战历史的多元视角叙事。课堂上,陈老师精选史料,引导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后丢失东北到底是谁的责任?”“西安事变中各方诉求不同,最终为何能够和平解决”等问题,在师生互动中,以幽默的语言和亲和的教态,启发学生多视角理解、解释历史,分析局部抗战向全国抗战转变的关键因素,认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在评课环节,黄须眉老师认为本节课选材恰当,问题链设计有梯度,师生互动有内涵。尤其是陈老师能以多元叙述启发学生,并运用联系与比较的史学思想方法凸显本节课的内容主旨。此外,黄老师还结合自己的实践,进一步提出思考:如何在本课的主题下融入日军暴行,并推进学生的深度思考?
浦外的徐赵倩老师认为陈老师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特别是直观的视频史料辅以教师的叙述将学生带入历史的多元叙述中,在学生分析历史叙述的异同后,再进行历史诠释的提升。三灶中学唐家伦老师则体验到了初高中异同,认为初中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环节中更重视史料实证,注重引导学生区分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陈老师的深度分析也给他很多启发。

区兼职教研员佘文骅老师就选材的深度与精度、叙述视角的多元、历史的德育作用三方面提出建议:选材需要深入挖掘,如关于西安事变的定名问题、捉蒋亭、兵谏亭的命名变迁都值得进一步探讨。在多元视角的叙述中,可增加日本方视角,使叙述的视角更为全面,还可以将课后思考题: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与教育的关系抽象升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教育应该起到德育的作用。
第三环节是华师大张耕华教授做《“时空观念”与历史叙事》报告。张教授认为历史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发生,需在特定时空框架中准确理解;认识历史,需要在不同时空框架下对史事进行合理解读,选择恰当时空尺度进行分析、综合、比较。

报告共分为三部分:时空的定位与移位强调历史叙事需立足特定时空框架,同时通过“移位观察”突破单一视角局限。时空的拓展与框定中提出“取景”与“框定”的概念,取景即选定时空框架,确定叙事范围和内容;框定是撰史者设定的时空框架。不同取景会产生不同叙事效果,反映了不同的叙事目的。在时空尺度框定中,张教授特别谈到了时空尺度影响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不同尺度下评价可能不同。历史学研究对象在特定时空维度中存在、发生,需从不同时空视角、视野、框架、尺度考察、比较或评述。
最后张教授与老师互动,解答老师的疑惑,并对历史教学提出了建议与希望。
本次活动从实践到理论,拓展了多元历史叙述的新空间,探索了历史解释素养的落地新门径,给参与活动的老师以很多有益的启迪。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吴广伦
浦东外国语学校 徐赵倩
华师大二附中 张炎林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