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开发整备,教学路径探究
记浦东新区历史学科高地暨区工作坊研究成果汇报
发布人:季永华
发布日期:2025-05-25
浏览量:60
2025年5月21日下午,高中历史学科高地和佘文骅工作坊在教发院一楼半会议室举行阶段研究成果汇报会。区工作坊学员与高一历史教师参与研讨。
第一场:由工作坊主持人佘文骅做《绘画与照片在课堂教学运用中的共识与差异》的报告。首先,他开宗明义,解释了研究与汇报的动机:前者是因为教材中的图像史料有许多分类,多只被作为插图使用,在实际教学中使用不足,且各类图像在实际使用上也有区别;后者是为了研以致用,及时辐射研究成果。

接着,他以《清明上河图》绘画、机器制造局照片与教师互动,分析绘画与照片图像的共性,认为从历史研究角度存在三个共性:都直观反映时代风貌;都记录历史事件的场景细节;都体现作者的主观视角。基于共识,归结了应用教学路径:一是创设课堂情境;二是解构图像细节;三是要追溯图像来源,关注作者意图,展开解释。
然后,佘老师再次以《清明上河图》绘画、机器制造局照片为例,与大家探讨绘画与照片图像的差异。有老师认为,前者是有意创作,后者是即时生成;照片还有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双向互动;绘画有构图,照片也有摆拍等。在研讨的基础上,佘老师进一步将差异提炼总结为三点:一是绘画可以聚焦全景;照片可以聚焦、可以广角但不善全景。二是绘画相对滞后,可能反映中长时段作者视角;照片往往定格一特点时刻。三是绘画中的人物神情和动作主要出于作者或者需求者的主观想象的描绘;照片中的神情与动作主要出于作者或需求者的局部真实的选择。佘老师进而再以课本中《开国大典》《路过鸭绿江》等绘画与照片的对比加以说明。同时也指出用之于教学的差异:绘画场景叙事占优,照片中的人、事形象生动;绘画关注环境布局与细节,照片聚焦人、物神形细节;绘画要关注创作者和收藏者,照片要关注的拍摄者和使用者。随后举了一些实践的事例。与此同时,佘老师补充指出,史料并不总是要拿来论证,也可以用于叙事,图像背后蕴藏各种各样的动人故事。我们应当多思考对图像史料的选择和运用,要为整体教学服务。
第二场:由进才中学的施甜欣老师做《跨学科视域下图像史料的教学应用路径探索》讲座。讲座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课标的角度,分析解读图像史料与跨学科之间的联系;第二部分结合前人研究与初高中课标,厘清跨学科的定义;第三部分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跨学科视域下图像史料的教学应用路径,具体分为:一、内容的跨学科整合。她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为例,发现与高中政治存在的内容交集,再基于课标要求的分析展开文本解读,明确教学重点在发展而不是曲折。继而据此提出两个基本问题“如何发展”“何能发展”两个问题,结合图表材料“1956--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速表”进行教学设计。二是方法的跨学科融合。她举例以“隋唐大运河示意图”为材料,用地理学科思维考量中国历代都城变迁,再翻转运用历史学科思维深化地理认识。三是素养的跨学科汇合。施老师以《盛世滋生图》为例设计问题,学生在对绘画的分析中不仅可以提升史学素养,还涉及了美术学科的素养。学科素养表述不同,但宗旨是一致。

第三场:针对教学实操,展开更广泛地讨论。针对部分教师烦恼的课堂时间相对有限的问题,施老师建议可以设计长作业,引导学生综合应用,令教学落实更为深入。佘老师补充,关于初中课堂学生基础更弱、方法意识缺乏的困难,课堂上教师应当研究如何提供有效支架,激励老师们继续探寻合适的、多元的研究路径。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吴广伦
教师教育培训部 平芳
上海市实验学校 佘文骅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