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双新”实施 构建高效课堂
记浦东新区初中人工智能第十四周教研活动
发布人:瞿振芳
发布日期:2025-05-26
浏览量:84
5月21日,浦东新区初中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教研活动在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顺利举行,本次活动以“探索‘双新’实施 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通过两节教学展示课,对人工智能教学进行研讨与交流。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的潘艳东老师执教的课题为《疲劳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②——探究人脸关键点技术》,以浦东新区人工智能进阶课程计算机视觉目标检测、物体大小识别和人脸上的秘密等内容为基础,规划设计一个6课时的人工智能项目。本节课中,潘老师首先通过人脸关键点标记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Mediapipe Face Mesh新模型,继而引入EAR眼睛纵横比(Eye Aspect Ratio)算法,通过自制的探究实验工具,分组探究,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建立EAR阈值与眨眼动作的量化关系,最后引导学生采用《AI疲劳检测学习助手》智能体进行自主探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完成从问题分解到算法设计的完整闭环,最后提出人脸关键点伦理挑战,引导学生要重视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


教育信息技术部高佳华老师执教的课题为《AI绘画的技术与艺术》。以科幻画大赛为情境,通过“学习一项本领、了解一个思想、知道一个原理、引发一系列思考”的递进式课堂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体验AI图像生成的全过程,掌握“文生图提示词”的撰写技巧;以风格迁移的艺术作品生成为例,分析了“内容-风格分离”的信息分解思想在生成类AI产品中的应用;在原理揭示环节,用角色扮演、实验教学化解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了解GAN(生成对抗网络)中生成器与判别器的协同过程,设计扩展实验,助力最后引发学生对AI艺术创作的伦理思考,强调“技术向善”的思想。


兼职教研员蔡叶帆老师表示高老师的教学设计蕴含着底层逻辑,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互动教学,精准对应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四个核心素养。潘老师的教学走在技术的前沿,创新性地突破了多项技术难点,系统性地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化学习。

教研员刘贯南老师对两节示范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潘老师以严谨的算法教学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而高老师则巧妙地将艺术创作与技术原理相融合,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刘老师特别强调,在人工智能教育这个新兴领域,期待更多教师能够勇于尝试、大胆创新,通过持续的教学实践积累经验,共同探索适合基础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教学模式。

本次教研活动充分展现了浦东新区在“双新”背景下人工智能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本次活动一节人工智能基础课,一节为人工智能进阶课,不仅为区域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经验,更发挥了人工智能教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期待未来能有更多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入开展,为培养面向未来的数字素养人才探索新的途径。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刘贯南
实验东校 潘艳东
澧溪中学 马文婷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