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帮助一线教师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以下简称新“两类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路径,落实新“两类课程”的转型发展与规划实施,2025年9月9日下午,浦东新区小学、初中、高中“两类课程”第二周教研活动在万科实验小学举行。
本次活动由浦东教发院教学研究指导部小学、初中、高中“两类课程”教研员陈久华、祝俊风、黄娟老师联合组织。活动特邀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中小学“两类课程”教研员姚军老师作专题讲座《谈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浦东新区小学“两类课程”兼职教研员陆燕华老师就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制定与备案工作进行了部署。浦东新区小学“两类课程”兼职教研员邱梅老师介绍了新学期围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的区域规划与实施研究”的教研主题制定的工作计划。祝俊风老师回顾了上学期教研活动成果,并介绍了本学期初中两类课程的教研活动主题和基本安排,全区中心组成员、学校“两类课程”负责人及教师代表等合计240多人以线上线下方式参会。

专家讲座
姚军老师系统阐述了校本课程的核心特征——“选修”属性。他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校本课程原则上应由学生自主选择,强调其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兴趣与特长的功能。姚老师回顾了上海市校本课程建设的历史脉络,从“有无课程”到“规范开设”,再到“质量与特色发展”三个阶段,指出校本课程应避免应试化、重复化,注重课程纲要的规范编写与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的协同。他强调,校本课程不仅是课程载体,更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路径。

新学期工作
陆燕华老师围绕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与备案工作提出四点核心要求:一是精准定位,立足学校传统与学生需求,避免盲目跟风;二是规范开发流程,建立专人负责、多方参与的开发机制,明确课程纲要七大要素;三是严格审议审核,坚持“凡设必审、凡用必审”,确保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规范性与协同性;四是注重整合,将校本课程与课后服务、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等相结合。她强调学校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主体,须承担课程审核与质量主体责任,并按要求在9月中旬完成备案提交。

邱梅老师简要介绍了小学阶段本学期区域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训与教研安排。主要包括开展区域学校两类课程实施现状调研、推进区校两级课程研发团队建设、组织三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和两次校本课程专题活动,以及一次两类课程整合实施的研讨。她强调将通过教导主任群发布具体工作安排,协同解决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促进经验与资源共享。

祝俊风老师回顾了上学期区域教研活动,包括校本课程开发、AI赋能课程、场馆资源利用等主题,并介绍了本学期教研计划。重点包括: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征集与评比、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区级选拔准备、STEM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试点项目推进等。他强调教研活动将结合学区、集团开展,下沉学校课堂,推动课程优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市区级展示与成果提炼。

中心组会议
最后,高中、初中学段分别召开了中心组会议。高中段黄娟老师首先回顾了上学期的教研活动内容,并对本学期的区域教研工作进行统一布置,呼吁学校重视两类课程的规范建设与优质特色发展,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新技术新环境下的课程实施新样态、新路径,教师们纷纷交流了学校两类课程建设情况及对区域教研工作的想法。
初中段祝俊风老师明确了本学期中心组教研工作的分工与重点。他鼓励中心组成员积极参与项目研究、公开课展示、案例撰写与成果发表,依托学科高地、场馆资源、人工智能等项目平台,提升课程质量与教师专业能力。他强调中心组教师应主动提炼成果、参与评审与展示,并期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学期的教研活动能既促进“两类课程”成果孵化,又推进“两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本次教研活动不仅为浦东新区新“两类课程”的深入实施指明了方向,更搭建起区域协同、学段衔接、资源共享的专业发展平台。通过专家引领、政策解读与任务驱动,进一步强化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功能与实践路径,推动课程从“规范建设”走向“内涵发展”,从“单一实施”迈向“系统整合”。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祝俊风
上海市建平实验地杰中学 吴斌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