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下午,2025学年浦东新区中外融通的国际化教育项目启动会在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峨山院区厚德堂顺利举行。浦东教发院副院长李军、教育合作交流部常务副主任董贇、各项目负责人以及70所项目学校代表出席了本次启动会,会议由教育合作交流部艾琼老师主持。

李军副院长为启动会致词,他首先祝贺和感谢各项目学校加入本学年浦东新区中外融通的国际化教育项目,展现出浦东教育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引领者姿态,既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更卓力成为浦东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的实践者。他也对各项目学校提出了要求,希望各项目学校勇担责任、遵守义务、相互合作、共同进步!还对各项目学校提出期望,期待各项目学校面对挑战能够携手前行、同舟共济,全方位、多层次助力发展浦东新区教师的国际教育素养能力。

董贇副主任以“中外融通的国际化教育项目的浦东探索”为题,并以项目的缘起和发展、探索与实践、思考并展望三部分,回顾了浦东中外融通的国际化教育项目的发展历程。浦东新区中外融通的国际化教育项目自2012年开展以来,先后经历了“引进与孵化”、“比较与借鉴”和“融合与融通”三个阶段,明确了“弘扬本土文化”和“培养跨文化素养”的项目目标,并基于浦东新区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的角色定位,逐步探索、突破和超越原有的跨文化素养培育框架,形成了“一带一路”教育项目、中外“博物馆+”项目、国际化戏剧项目、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项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主题项目和Leadership教育领导力项目等多个子项目。经过多年实践探索,项目组坚持面向浦东学校的全体性、关注教育过程的整体性和项目开展形式的多样性等课程理念,始终秉持文化发展视角、促进国际理解、创新教学方法和改变育人方式的核心理念,逐步完成了中外融通的国际化教育项目的引进-孵化-指导-生长的过程,并已成为浦东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品牌项目。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浦东新区中外融通的国际化教育项目将继续践行“融贯古今、汇通中西、立足当下、引领未来”的宗旨,助力浦东教育国际化发展。

为了让各项目学校更好地了解项目的丰硕成果,在项目学校经验分享环节,金桥镇中心小学分享了“寻丝路文化 传中华文明”的“一带一路”教育项目实践案例,澧溪中学分享了“馆校融合,项目赋能——七彩博物馆综合课程的国际化实践与探索”的中外“博物馆+”项目实践案例、明珠临港小学分享了国际化戏剧项目实践案例、浦东外国语学校东校分享了“跨文化国际理解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的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实践案例。各校各具特色、成果丰富、形式多元的实践案例展现出项目开展的绝佳样板,为本学年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随后,“一带一路”教育项目、国际化戏剧项目、中外“博物馆+”项目和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分别举行了分会场项目启动会。
“一带一路”:“共同体”视角下的文明交汇
2025“共同体”视角下的“一带一路”课程项目与上海交通大学自然辩证法团队合作,以认识论哲学和伦理学为基础,通过探究“共同体建设”与“范式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人类文明转型的内在机理,深刻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推动新型全球化的战略意义,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项目负责人董贇副主任带领项目学校回顾了历年“一带一路”课程项目在不同主题下开展的丰富探索与实践,并从项目目标、理论依据、研究路径、实施计划、项目资源、项目特点及优势等方面为各校代表详细解读了本学年“一带一路”课程项目实施方案。为了帮助各项目学校更好地理解“范式创新”和“共同体”视角下的理论应用,上海交通大学马思克主义学院林卓虹博士、张丽霞博士先后为老师们做了题为“‘和合共生’中华茶文化与‘一带一路’共同体”和“茶与货币:‘一带一路’文明交汇中的范式竞争”的主题讲座,分别以茶文化为基点,从茶与茶文化范式、茶与货币流通的关系等哲学、经济学角度解构“共同体”视域下“一带一路”教育实践的构想与思考,为各项目学校开展项目实施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各项目学校反响热烈,积极交流,畅谈本学年项目实施愿景。

教育戏剧:全人教育的思考
国际化戏剧项目负责人严晨璐老师介绍了项目概况和2025年度工作安排。项目自2016年开展国际化戏剧项目以来,引入英国优质教育资源,将教育戏剧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英语教学和跨学科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旨在帮助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以及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提升学生的自信、专注力、沟通能力和社会认知等多方面能力。教育戏剧专家吴怡老师做了“教育戏剧的发展和价值”主题分享,她系统地探讨了教育戏剧的起源,强调其在西方特别是英国的发展,以及在中国的发展应用;探讨了将戏剧教学法融入学科教育的多种方式,强调过程的重要性。通过跨学科应用,如英语、历史、生物等,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效果,通过将戏剧融入英语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能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符合新课标对英语教育的要求;强调了戏剧教育在激发学生创造力、增强自信和表达能力、促进团队合作与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性。最后,各校项目负责人纷纷交流自己学校的现状以及对项目的需求,项目组希望与学校及教师一起共同探索戏剧教学更多的可能性。
中外“博物馆+”:从资源汇聚到协同共进
中外“博物馆+”教育项目邀请到了项目金牌指导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外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庄瑜副教授带来“从资源汇聚到协同共进:博物馆之都视域下的馆校合作”的主题讲座。庄老师通过世界重要的博物馆云集之城,如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针对其在博物馆建设和博物馆教育项目实践领域的比较研究,从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中枢这一特殊职能的角度,结合上海市近年来着力打造“博物馆之都”过程中的一系列策略和举措,带领项目学校教师学习了解了上海在文博领域的体制改革、公共教育、品牌塑造和国际影响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在博物馆教育创新实践部分,她分享了研究团队在“一馆多学科”“一学科多馆”“五育融合”“教材研学”“项目化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等诸多方面丰富的教育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对浦东项目的探索与推进提出了切实建议与高位展望。项目负责人艾琼老师从项目目标、基本概念、项目内容、实践案例等方面详细介绍了2025学年中外“博物馆+”教育项目的方案,并就项目管理部分对项目学校提出了具体的推进要求。各项目学校负责人和代表教师则就本校的项目基础、发展愿景和难点困惑等在会上与专家和同行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讨论。

跨文化-国际理解:理解尊重,共存共生
项目负责人章亚雯老师介绍了本学年项目整体规划,在厘清“国际理解教育”这一概念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区项目顶层设计逻辑和实施框架,以及本学年的项目研修安排。本学年,项目将继续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参访交流、中外课堂观摩与研讨等各类研修活动,赋能教师跨文化-国际理解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提升,探索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在课堂中的落地。李军副院长介绍了浦东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和定位,指出项目融合“跨文化”与“国际理解教育”两大概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探索构建起新时代具有本土特色的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实施框架。他鼓励各个项目学校结合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主题和实施路径开展项目实践,并对学校高质量推进项目提出若干实施建议和要求。各项目学校还分别介绍了学校的项目开展计划,并充分交流了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的支持。

浦东新区中外融通的国际化教育项目的启动,不仅是新学年的序章,更是项目学校立足浦东、面向未来的蓄力启航。项目立足于国家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通过理论赋能与系统性、多维度实践探索的双轮驱动,以“融贯古今、汇通中西、立足当下、引领未来”为宗旨,持续提升教师国际素养、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师生的跨文化能力,期待项目未来为浦东教育国际化和上海基础教育发展提供更具探索实践的方案样板。
供稿:教育合作交流部
中外融通的国际化教育项目组
审核:董贇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