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课程改革,探索初中学段数学知识的有效衔接与融合,提升教师专题课教学设计能力与学生数学思维品质,10月21日,在建平中学西校华城校区举办了以“以问题为导向,激活素养表现”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活动由初中数学教研员曾文洁老师主持,兼职教研员、中心组成员及百余名九年级数学备课组长线下出席,其余教师线上参与。
课堂教学
建平中学西校薛肖峰老师执教专题课《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线段关系探究》。薛老师从学生熟知的直角三角形经典情境切入,通过基本作图与平面图形关系探究,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为课堂新探奠定温故知新基础。随后,教师对原情境施以关键性改编,自然实现从全等三角形到相似三角形知识与应用的过渡,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发展,理解相似三角形在问题解决中的广泛适用性,有力促进学生推理能力与建模观念发展。该课巧妙构建“情境引入,发现问题”——“思维创新,提出问题”——“思维进阶,培育四能”的三阶递进式探究路径,以情境结合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教学评课
评课环节见解深刻,富有启发性。五三中学龚怡雯老师认为,本课巧妙运用问题导出单,呈现学生作图、提出数学问题等难点,并在课堂中集中突破。通过梯度化问题设计,从基础作图延伸至开放性探究,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复杂图形的构造特征,识别并分离其中的基本图形,有效突破传统教学中学生作图与提问的瓶颈,为几何教学提供了创新示范。
中心组成员、进才南校王元友老师指出,本节课教学设计颇具匠心。教师精准聚焦直角三角形中的中点、垂直等核心要素展开研究;基于学生认知水平,设计“猜想——验证——论证”的探究路径,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创新构建“观察——联想——推理——表达”的解答体系,有效激活学生素养表现。

兼职教研员、进才繁荣实验中学梅隽婕老师赞赏薛老师的专题课设计精妙:其一,有机衔接八年级全等三角形与九年级相似三角形知识,实现知识体系的自然进阶;其二,运用问题导出单巧妙化解作图难点,为课堂探究预留宝贵时间;其三,深入挖掘图形本质,引导学生发现旋转相似、三角比恒定等深层规律;其四,构建规范解题范式,通过多图形对比提炼不变规律,既夯实基础又提升思维。整堂课设计环环相扣,既注重知识连贯性,又为单元整体学习搭建有效进阶阶梯。
教研员曾文洁老师肯定了该课承前启后的教学设计价值,为教师深入研读教材、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合理数学情境问题提供了示范。此类问题链设计能有效促进学生理解、表达与应用数学概念、性质、关系及规律,尤其注重学生思维过程提升。若能将学生丰富的思维成果以阶梯式变化呈现,将更能启迪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价值与思想方法的力量。
微讲座
建平西校薛肖峰老师以微讲座《探究性专题课的设计与实施——以“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线段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探究”为例》,阐述执教课的设计思路与实施要点。探究性专题课的设计以八年级数学课本直角三角形典型例题为背景,通过变换情境、更改题设与结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经典情境再探究,发掘知识的融合与应用价值升级。其教学设计包含三个递进式探究活动,逐步引导学生探索数学情境中图形线段间的数量与位置关系:情境引入环节,学生通过补全图形发现线段关系,培养几何直观能力;思维创新环节,借助角度变化探究变化中的不变规律,发展逻辑推理与模型观念;思维进阶环节,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提升创新意识。

上海中学东校韩岳芳老师分享微讲座《数据支持下的教学难点突破——以相似三角形习题课为例》,介绍了如何运用数据精准定位学生学习难点与思维突破口,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该实践强调加强习题课研究,以数据驱动教学策略优化,为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本学期启思培能系列课程第二讲由模范中学东校左培培老师带来微讲座《由“勾股容方”问题引发的新探究》。“勾股容方”问题源于汉代《九章算术·勾股章》,教师基于学生在此情境下提出的系列问题对其进行新探究,旨在启迪更多学生思考并提出新问题,在尝试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古人注重实用、以算为核心的严谨治学精神。

教研小结
本次教研活动充分彰显了基于教材并超越教材的深度备课价值。鼓励广大教师如同执教教师及微讲座分享者,积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而非仅“执行者”,深入挖掘教材情境的潜在教学价值,通过精心“再创造”,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思维、促进知识深度融合的优质课堂。
此次教研活动虽已结束,但对数学知识衔接、问题情境教学与思维培养的探索将持续深入。相信在区域全体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堂将更富智慧挑战与成长活力,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曾文洁
建平中学西校 刘明月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