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以“强化单元教学设计 赋能新教材研读与实践”为主题的浦东新区八年级数学第八周教研活动于上海市建平实验张江中学顺利举行。活动由初中数学教研员沈惠华老师主持,来自贵州遵义的16位老师和全区各初中学校八年级备课组长及5年以下青年教师参加线下活动,其他八年级数学教师通过线上方式同步参会。
教学展示:聚焦课堂,启迪思维
建平实验张江中学江涛老师执教《21.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课。课堂以复习切入,江老师通过提问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求根公式等旧知,为新知探究铺垫基础,自然引出“根与系数是否存在其他关系”的核心问题。针对“发现根与系数关系”这一难点,江老师巧妙以“矩形长、宽与方程根的关联”为载体。通过改变方程参数,引导学生观察根的和(对应周长一半)与根的积(对应面积)的变化规律,并结合表格归纳结论,将抽象代数关系转化为具象实际问题,有效降低理解难度。此外,课堂注重数学素养渗透,推导定理时融入“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介绍韦达生平、布置“查询根与系数关系发展史”的长作业,既拓展了学生的数学史认知,也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与文化内涵。
互动研讨:集思广益,共促成长
课后,参会教师围绕“新教材研读与实践”主题展开深度交流,聚焦新教材教学实践的亮点,同步探讨可优化方向。
张江集团中学赵畅老师结合“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一课的备课手记进行分享。她首先清晰剖析新旧教材在“复习引入”“推理探究”“例题设置”三大模块的差异,明确指出新教材“以逆向思维切入、依托韦达定理、注重知识连贯性”的优势。随后,赵老师展示了教学设计中多版 PPT 的修改轨迹,详细解读了课程的完整逻辑链:从复习有理数范围的因式分解旧知,自然过渡到实数范围分解的新知需求;再通过韦达定理推导公式完成推理探究,搭配分步骤例题讲解与分层课堂练习,形成闭环。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搭建了突破难点的“脚手架”,又通过“观察 - 猜想 - 论证”的环节,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华二前滩的刘明明老师对本次“一课一微讲座”进行点评,分别从备课设计与课堂实施两个维度,系统梳理了教学中的突出优势与可优化方向,点评内容兼具针对性与教研参考的价值。针对《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备课手记》,刘老师指出其核心亮点在于:对新旧教材差异的剖析精准到位,教学设计紧扣课标要求;整体教学架构遵循学生认知进阶规律,知识探究逻辑严密;练习设计梯度清晰、覆盖全面,能有效适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24.1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课,刘老师强调其亮点体现在三大方面:以生活情境重构教学内容,降低抽象知识的理解门槛;创新知识探究路径,全程凸显学生主体立场,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融入跨学科方法,进一步强化了数学规律的实证性,让结论推导更具说服力。
讲座交流:关注研读,提质赋能
建平中学西校邱潇怡老师,以“让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有根有叶”为主题,从“生根”“长叶”“修剪” 三维度拆解应用题教学思路。“生根”是解决学生畏难问题:剖析学生不喜欢应用题的原因,用铁栅栏围仓库、售护目镜算利润等贴近生活的案例,让数学知识扎根现实。“长叶”是教建模与求解步骤:以例题示范完整流程,先明确数量关系(如面积、利润公式),再设未知数、列方程,最后用因式分解法等方法求解。“修剪”是强调检验与知识衔接:要求检验方程根的正确性与实际意义,梳理“实际问题→建模→求解→检验→答案”思路,并衔接一元一次方程等旧知,构建知识体系。
市实验学校王海生老师围绕一元二次方程单元教学,从“为何关注会学”“核心素养体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路径”“教学评价”四大维度,系统阐述“从学会到会学”的实现方法。他认为一元二次方程单元教学应聚焦五大核心素养:数学抽象(从实际问题抽象方程模型)、逻辑推理(解方程中培养演绎与归纳推理)、数学建模(转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求解)、运算能力(熟练多解法并合理选择)、应用意识(认知方程价值并主动运用)。教学实施可以通过四路径推进:目标重构,侧重理解数学本质与渗透模型思想;内容整合,以“降次”为核心串联多种解法;情境创设,搭建现实与数学的连接;学法指导,借助类比迁移等培养关键能力。评价环节应采用多元方式,包括课堂观察、分层作业、项目评价、成长记录(档案袋 + 教师反馈),全程关注学生素养发展过程。
教发院沈老师结合学科调研情况,开展一元二次方程教材解析并给出教学建议。她强调单元教学需紧扣课标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与教学建议,以教材内容分析为基础开展实践探索,同时精准把握考试评价导向。在此基础上,沈老师进一步从三大维度提出具体建议:过程教学要留足学生“悟”的时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螺旋提问要给学生思维“长”的空间,通过递进式问题引导思考进阶;素养培育要有造“润”的课堂环境,潜移默化渗透核心素养。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沈惠华
建平实验张江中学 王紫储 王 旭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