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上午,好儿童幼儿园依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八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奖“师幼互动中教师言语行为观察与改进的实证研究”,联合两项区级课题《幼小科学活动双向衔接与联合研修方式的实证研究》和《走向五育融合的幼儿园“科学 +”主题活动生成与实施研究》,聚焦“幼小衔接背景下科学集体教学中师幼互动质量的提升”开展主题研讨活动。上海市正高级、特级教师王红裕老师、浦东教发院教育科研指导部幼教科研员吕萍老师、“师幼百语”研修团队成员、吕萍幼儿园教育科研学科工作坊学员、东方教育集团教科研联盟、科学工作坊成员、遵义地区园长骨干团队以及高桥镇小学科学教师共同参与。活动由好儿童幼儿园科研组长沈莺老师主持。 

【集体教学】
好儿童幼儿园周晨中老师执教大班科探集体教学活动《筷子搭桥》。活动来源于幼儿搭桥游戏,将“方略 AI 机器”有机融入集体教学活动,360度立体呈现“筷子交叉互锁”结构,让幼儿在自主探究中直观理解桥梁稳固的方法,感受架构的支撑平衡。

好儿童幼儿园沈莺老师执教大班科探集体教学活动《青蒿寻“宝”》。活动突破“重操作、轻育人”局限,构建“绘本情境-科学探究-精神启蒙” 路径。以屠呦呦绘本为纽带,幼儿在理解科学故事的基础上,通过“捣青蒿、滤汁液”的操作,感受科学家不怕失败、坚持实验的精神。实现以科润德,促进幼小衔接科学素养与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好儿童幼儿园王晨琳老师执教小班科探集体教学活动《小动物的耳朵》。活动尝试打破科学与语言领域的割裂,将“感知动物耳朵特征”的科学目标与“愿意表述”的语言目标进行整合。助力小班幼儿了解常见动物耳朵特征,实现从“零散说词”到“清晰表达”的进阶,使幼儿在丰富科学经验的同时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同行研讨】
集体教学活动后三位执教教师介绍了活动设计思路,对现场的师幼互动进行了反思。在场同仁开启了多角度交流模式,明晰师幼互动优化方向。
好奇妙幼儿园李嫣婷老师从“提问设计”切入,分析“有效提问是连接教师与幼儿思维的桥梁”;高欣幼儿园陈岚老师围绕“回应技巧”,给出“及时呼应、拓展延伸”的具体建议;芦潮港幼儿园顾芳芳老师针对“指导语优化”,分享“精准、生动的语言能引导幼儿深入探究”的实践经验;航津幼儿园唐琴老师聚焦“情感支持是师幼互动的温暖基石”,提出要关注幼儿探究中的情绪变化。

东方幼儿园顾天宇老师借助工作坊提供的观察工具,围绕“总结语”进行观察和研讨。顾老师认为三个活动在总结环节,教师都有着自己的侧重点,第一个活动的总结语关注科学经验的达成度,保证全体幼儿在活动中不掉队;第二个活动总结语侧重于表扬幼儿专注,坚持,耐心的科学品质,并进一步鼓励幼儿像屠呦呦一样,在实验中不放弃,多次尝试、反复比较;第三个活动的总结语通过重复幼儿的话语,收拢幼儿的注意力,同时增加了一些节奏性,用叠词的方式将儿童的回答进行总结,再次引起幼儿的兴趣。
高桥镇小学韩云霞老师认为三个科学活动注重幼儿的观察、比较、描述,探究过程较为完整,为幼儿后续进入小学学习更高级的探究过程技能和科学课程内容奠定良好基础;高桥镇小学秦川老师认为三个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与小学科学相关,更注重幼儿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做科学”而不是“听科学”;三个活动也初步体现跨学科主题学习特质。

【专业引领】
浦南幼儿园王红裕老师聚焦科学活动师幼互动的实践与优化进行了专业点评与指导,重点分享了教师巡回指导、追问及回应中的师幼互动策略。她从当前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操作前要明晰材料与要求,操作中按 “巡回有序、靶向观察、差异指导” 推进,操作后紧扣目标分享并加强生生互动。同时建议依据幼儿年龄设计提问与追问,用 “宽问引路、窄问搭桥” 推进学习,灵活采用多种回应策略,还建议优化活动难度梯度,将情感目标融入过程,以提升互动质量、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吕萍老师重点提出科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五点思考:1.幼小双向衔接需要加强跨学段合作研修;2.师幼互动具有场域性,科探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样态和高质量体现有其特殊性;3.用“焦点式一课三研”方式改进教师言语行为,推进教师专业成长,最终惠及幼儿发展;4.教学观察要有目的,需提前设计观察方案,提供快捷、有效的工具搜集实证信息;5.加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深入思考指向科学知识、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精神的科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本次研修活动以“科学集体教学活动”为载体,以“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为核心,既展现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研究成果,又搭建了跨学段探讨高质量师幼互动的桥梁,为幼小科学教育衔接注入新动能。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让科学教育更有温度,让“科学”碰撞下的师幼对话更有深度!
 
供稿:教育科研指导部 吕萍
好儿童幼儿园 沈莺
审核:郑新华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