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以“聚焦关键问题,立足素养培育”为主题的浦东新区初中物理学科教研活动在峨山院区顺利举行。
活动聚焦新教材“欧姆定律”章节,根据教材编排逻辑与教学序列,从课时在单元中的地位及作用、核心素养导向的问题链及其对应活动链设计、重难点突破策略等维度进行分享。本次活动由浦东新区教研员陈懿怡老师主持,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进行,呈现了“以实验筑基、以思维进阶、以应用落地、以跨学科拓展”的单元教学整体思路,为参会教师提供了系统且可操作的教学指引。
以实验筑能力,以设计升思维
缪鹏飞老师聚焦《电阻 变阻器》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实验为核心,让学生感知导体导电能力差异,借“水路类比电路”突破电阻概念难点,培养学生基础探究能力;第二课时围绕滑动变阻器,引导学生经历工程设计的过程,理解结构并建构模型,实现综合探究能力的阶梯式提升。史复辰老师分享《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第一课时)》,对比新旧教材电阻概念引入逻辑,强调新教材注重实验探究过程。通过对比不同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完成探究。该课时教学特别注重课前知识铺垫、实验设计的丰富性以及与前序单元的关联衔接,为欧姆定律的推导奠定坚实基础。

武睿琪老师承接上一课时内容,围绕《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第二课时)》展开分享。聚焦“知识建构与实际应用”的核心目标。教学中先通过回顾两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欧姆定律,再通过“了解欧姆科学贡献—用方块电路验证规律—结合生活情境解决问题”的递进式问题链与活动链,帮助学生实现从“规律认知”到“灵活应用”的转化。朱静君老师分享的《电阻的测量》一课在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多重过渡作用——既是对欧姆定律的直接应用,又是后续串并联电阻计算的铺垫。通过三个实验任务引导学生从测量到探究、从结果到原因,以问题激发思考、在活动中保障参与,利用误差引导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批判性思维。

以情景启项目,以任务践应用
叶嘉妮老师的《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第一课时)》难点在于提升学生逻辑分析与综合运用电学知识的能力。以情景创设触发探究任务,用阶梯式任务推动知识应用。课上开篇即设计“盲盒”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按科学思维逻辑展开,以认知冲突为思维起点,用有逻辑的问题和活动搭建思维脚手架,通过跨单元、单元内、课内外迁移,提升学生科学思维。顾家瑜老师分享的《主题学习——铅笔芯的电阻》一课,定位为欧姆定律单元的复习课,核心是通过生活情景串联复习任务,以实践任务解决分散知识点整合难题。以“文具店买铅笔”的日常情景切入,指导学生梳理逻辑,通过画电流路径、利用串并联电阻特点排序,体现学法指导,最终达成单元知识复习与学生思维提升的目标。

江勇老师分享的原创课《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第二课时)》为欧姆定律单元的综合应用课。课程核心是以真实项目情景统领综合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中实现知识闭环。创设“设计简易分力计”的项目情景,结合多个电学知识,让学生在复杂情境中调动知识网,提升科学思维、探究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史复辰老师再代表跨学科设计小组对《跨学科实践: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内容进行分享,以趣味情景启动跨学科项目,用成果导向任务深化知识融合。教学开篇创设“玩转电子元件”的趣味情景,聚焦半导体材料应用与欧姆定律的关联,采用项目化学习设计,以解决实际问题、产出成果为目标,以“玩”为切入点,通过动手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半导体特性与欧姆定律的关联,培养项目化学习能力与跨学科思维。

聚焦单元教学,智慧成果共享
活动的最后,陈懿怡老师总结7位老师的分享,承担不同教学任务的老师在分享时频繁提及组内其他成员,这也体现出课程间的紧密联系——不仅课时与课时之间,甚至本单元与上一单元都存在衔接,而课堂设计中“问题链”“活动链”的设置,本质也是单元整体思想的体现,因此建议老师们以“单元”为单位观看空中课堂。
此次浦东新区初中物理教研活动,7位老师的分享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到实验操作细节指导,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新教材背景下的教学思考,既扎根课堂实操细节(如实验器材的参数选择、接触电阻的规避),又紧扣核心素养培育(通过问题链引导思维进阶、用单元学习推动知识迁移),更凸显了单元整体教学的连贯性,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科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点明了“单元视角”的重要性,为老师们后续使用空中课堂、优化教学设计提供了清晰指引,为参会教师带来了可借鉴、可落地的参考教学方案。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陈懿怡
陆行南校 牛孟晗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