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下午,怀揣着对教育创新的思考与期待,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育科研指导部组织第三十期青年科研班的学员们踏入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金海路校区。一场连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探索之旅就此展开。

智慧工厂:窥见未来制造的教育图景
智能制造实验室主任张飞博士首先带领学员们参观了实验室。张博士介绍,这个占地约800平方米的实验室是按照工业4.0标准建设的教学工厂,集成了智能产线、数字孪生、工业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是学校“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机械手能够精准抓取工件,经过加工、检测、装配等工序,最终成品自动入库。

深度对话:探寻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因
接着,张博士带来了专题讲座,从实验室的建设与教学实践切入介绍了这座工厂型实验室。这里依托数字孕生技术持续运转,包含16个工作站,面向16个专业开放,每年服务2000余名学生开展实践。实验室不仅生产校园共享班车等真实产品,还融合了AGV小车、射频识别、VR/MR、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从硬件到软件的系统化教学支撑。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教育方面的实践,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借鉴。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个实验室已获批上海市级科普基地和世界技能大赛实训基地,定期开展青少年科创秋游活动。实验室还开放了免费的虚拟仿真平台,通过校园网专题网站,让更多学生能够线上学习多学科知识,未来愿为中小学生开发更适合的实践课程,为基础教育创新提供持续支持。
现场老师也踊跃向张博士提问请教,以期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智能技术。

创新之路:感受劳动精神的时代强音
随后,学员们来到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这个以“抓斗大王”包起帆命名的展馆,记录了一位普通码头工人通过技术创新成为著名专家的奋斗历程。
步入展馆,“创新就在岗位”六个大字格外醒目。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教师们沿着包起帆的创新足迹徐徐前行。从码头装卸工到技术革新能手,从单项发明到系列创新,从个人钻研到团队协作,包起帆的成长历程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教材。展柜中,早期的抓斗模型仿佛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墙上密密麻麻的专利证书,见证了中国工人群体的智慧和力量。特别是当讲解员提到包起帆的发明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大大降低了工伤事故率时,在场教师无不为之动容。

思想交融:从观察到行动的教育觉醒
此次参观学习,对青年班学员的触动是深刻的:
周浦欧风幼儿园 王悦雯:“走进二工大的智能工厂,更是打开了认知的新窗口。张老师带着我们穿梭在各类智能设备之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复杂的技术原理,那些灵活运转的机械臂、精准高效的自动化生产线,生动展现了智能化时代的澎湃浪潮。看着眼前的科技图景,我愈发清晰地意识到:我们的教育不能再局限于既定答案,更需要呵护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敢想敢试的奇思妙想。这些看似稚嫩的想法,恰恰是创新的萌芽,唯有用心守护、正确引导,才能让它们在成长中扎根、抽枝,最终成长为驱动时代进步的创新力量。”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傅琳:“下午的实地参访则让理论与实践实现了深度衔接。走进第二工业大学的智能制造工厂实验室,先进的设备与严谨的科研氛围扑面而来,与实验室主任的座谈中,我了解到高校如何将产业需求融入教学实践,如何培养兼具理论功底与实操能力的技术人才。随后参观的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更让我被“抓斗大王”持续创新、攻坚克难的精神所震撼——从码头一线的实际问题出发,历经无数次试验,最终实现技术突破,这种扎根实践、勇于探索的创新品质,正是科研与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素养。作为教育从业者,我将带着这份感悟,在未来的工作中,既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又深耕科研实践,努力成为兼具人文情怀、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的教育参与者,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助力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创新非一日之功,期待青年教师们以此次参观为起点,将所见所感转化为教学实践,让智慧之光照亮课堂,让创新种子生根发芽,为培养更多“敢想敢试、扎根实践”的未来人才而持续探索。
供稿:教育科研指导部 赵明艳
青年科研班小学1组
审核:郑新华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