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下午,浦东新区科学教研活动“聚焦科学素养,提升学习活动设计”于进才中学北校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直击教学实践中的核心需求,通过课例研讨、微讲座与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为全区科学教师如何将新课标理念转化为有效的课堂实践,提供了清晰可鉴的范例与深入理性的思考。活动由区教研员姚霞老师组织,进才实验中学黄伦老师主持,区科学教师参与。
一、 课例观摩:微项目驱动,让素养在工程实践中落地
活动的核心环节是进才中学北校夏刚老师执教的研讨课。该课以沪科技版教材第2单元《如何合理使用能源》为蓝本,大胆创新,采用“微项目”的形式重构教学。夏老师以 “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为宏观情境,引导学生角色代入为“小小工程师”,任务是为特定场景设计并制作一个新能源应用装置。这一设计瞬间将抽象的知识学习转化为解决真实问题的驱动性任务。
课堂上,学生小组围绕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展开激烈讨论。教师则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支架,如项目任务书、评价量规等,为学生的探究提供“脚手架”,确保项目推进有序、思考有深度。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可观测的评价量表贯穿项目始终,实现了“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有力保障了“教学评”的一致性。这节课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一段完整的工程思维与实践体验历程,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国家发展的使命感。

二、 深度研讨:从一节课到一种模式的思维碰撞
课后,夏刚老师以本课为例作了微讲座《学科项目化实践以“如何合理使用能源”为例》。他详细阐述了如何将原本侧重于“科学归纳”的单元小结课,转型升级为以微项目为明线、科学思维培养为暗线的新型课时。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深刻理念革新,为与会教师提供了可复制、可迁移的微项目教学设计范式。在随后的评课环节中,进才实验中学黄伦老师组织与会教师开展了务实而深入的交流。大家普遍认为,本节课为在日常教学中引入项目化学习提供了极富操作性的样板。其成功之处在于:情境真实:将课堂学习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连,赋予学习以深远意义;支架有效:精准的学习支持工具,确保了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项目探究中;评价先行:清晰的成功标准,让学生的学习有方向、探究有动力;空间赋能:别致的座位安排促进了团队协作与思维碰撞。

三、理论升华:科学阅读策略赋能教材深度理解
本次活动的另一大亮点是聚焦当前教研热点“科学阅读”。上海市周浦实验学校的武李茜老师和上海市建平实验地杰中学的王晨老师分别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武李茜老师以《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教材的阅读支架设计策略》为题,提出了四项关键策略:运用可视化与结构化策略化抽象为具体;采用方法论与问题链引导策略摆脱图表信息转化困境;通过范例引领与任务清单化策略贯通学用壁垒。这些策略直指学生阅读科学教材的难点,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指导。
王晨老师则在《从教材到课堂:科学阅读的实施策略》的分享中,系统归纳了三条实施路径:导向型策略助力学生启动认知准备;概念型策略引导学生深化概念理解,构建知识网络;分析性策略培养学生分析文本架构,提升整体思维。两位老师的交流,将“科学阅读”从一种模糊的理念,具象为一系列可操作的课堂行动,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了宝贵资源。

四、 专家引领:明晰方向,迎接教育新挑战
活动最后,区教研员姚霞老师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总结。她以本次研讨课为鲜活案例,系统梳理了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在教学中的实施路径,并强调“做中学”是落实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姚老师鼓励全体教师勇于将教研所得转化为自身的教学实践,积极积累案例,在不断反思与创新中践行新理念,迎接新时代教育的新挑战。
本次教研活动,既有扎根课堂的实践观摩,又有源于实践的理论思考,实现了示范性与启发性、操作性与理论性的有机统一。它标志着浦东新区科学教育在探索素养落地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必将激发广大教师进一步深耕课堂,为促进区域科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贡献力量。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姚霞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吴吉青
审核: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