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双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落地生根,破解课堂教学转型中的实际难题,2025年11月18日,浦东新区六-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十二周教研活动在民办恒洋外国语学校顺利举行。本次活动以“双新驱动 情境共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转型的实践探索”为主题,由教研员朱晓琳老师主持,0-3年教龄的青年教师参与线下活动,其他教师通过线上平台观摩和研讨。

研讨课展示:情境创设赋能课堂转型
上海市竹园中学的韩佳莹老师以六年级《中国为和平与发展作贡献》为题,以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及责任意识为主要要求,以“蓝盔闪耀,守护人类和平”“稻香路桥,赋能全球发展”“青春之光,点亮共同未来”三大递进情境串联课堂,让学生在任务互动中了解中国对和平与发展所作贡献,增强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建平西校的庄晓琴老师以七年级《人须有自尊》为题,立足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等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运用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教学策略,紧扣七年级学生自尊需求强烈却易混淆自尊与虚荣的学情设计主线情境,将“行己有耻”“慎独”等传统修身理念融入讨论。课堂中的任务驱动让学生从品德层面认可自我,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民办恒洋外国语学校的李海燕老师以七年级《“自尊”成长记》为题,采用“总议题引领+子议题递进”的议题式教学模式,借助数字人“小恒”的内心独白创设真实情境,融入晏子使楚、韩信胯下之辱等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辨析自尊的内涵与维护方法,培育学生自尊自爱、积极乐观、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健全人格;培育学生践行“行己有耻”,学会尊重他人,恪守道德规范的道德修养。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的季晓然老师以《珍视自由》为题,以“无人机社区扰民风波”为核心情境,设计“析真正自由—探自由价值—寻解决之法”的探究链条。从无人机扰民的具体矛盾切入,引导学生辨析“自由与规则”的边界;结合无人机行业创新案例,构建“自由—责任—价值”的认知框架;通过“拟定社区无人机公约”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理解“法治保障自由”的内涵,培育法治观念与责任意识。

微讲座引领:明晰情境创设转型方向
教研员朱晓琳老师带来微讲座《“双新”视域下情境创设的n个转向》,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引。她结合本次研讨课的案例,系统梳理了“双新”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创设的新要求,以“理论+课例+教材”三维支撑,为教师破解“情境创设难”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方案。
朱老师指出,当前情境创设的普遍“痛点”,在于部分情境与教学目标脱节、形式大于内容,难以激发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的主动参与感。针对这些问题,她认为“双新”视域下情境创设的多重关键转向:一是从“知识本位”转向“价值引领”,让情境有“思政味道”;二是从“关注真实”转向“立足真实”,让情境内嵌矛盾与思考;三是从“结论先行”转向“问题驱动”,让情境承载思辨过程;四是从“静态活动”转向“动态探索”,让情境激活多感官参与。她强调,情境创设需兼顾“内容一致性”与“目标导向性”,既要紧扣教材核心观点,又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此次研讨活动以“课例观摩+理论研讨+互动交流”的形式,为区域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搭建了学习和研究的平台,不仅展示了“双新”视域下课堂转型的有效路径,更激发了教师们深耕教学的热情。在观课的过程中,老师们还积极参与互动研讨,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观课体会,以问卷和留言的方式表达各自对于情境创设的理解和思考,并表示将此次活动的收获转化为教学实践,以情境化教学为抓手,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实现“以生为本、素养导向”的转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筑牢思想根基。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朱晓琳
民办恒洋外国语学校 朱梦雪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