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高校深度参与义务教育阶段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市级课题成果论证活动在上海科技大学附属学校举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原副主任陆伯鸿,李百艳院长,教育科研指导部副主任俞莉丹,上海科技大学副教务长信息学院院长虞晶怡,浦东中小学科研负责人和科研骨干10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通过课堂展示、成果汇报与主题交流,全面呈现了学校在科技创新教育领域的实践成果与前沿思考,吸引了众多教育同仁的关注与探讨。

课堂展示:多维课程融合创新
活动在多节公开课中拉开帷幕,涵盖“红色经典”“科学智能”“生命研究”“艺韵浸润”“唤醒潜能”“文本阅读”及“大学生老师开讲啦”七大系列课程。

从语文课《冀中的地道战》到信息技术课《数据仿真》,从科学课《制作昆虫标本》到大学生主导的《模拟人生:理财助你掌控未来》,课程设计注重学科融合与能力拓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地点遍布创客空间、AI教室、航天航空教室等特色场馆,展现了学校资源与课程内容的高度协同。

成果汇报:系统建构课程体系
课题负责人、上科大附校曾国光校长围绕课题研究过程作专题汇报,立足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战略与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系统阐述了学校针对教师科技创新素养不足、学段衔接不畅、高校资源贯通梗阻等核心问题的破解之道。汇报聚焦高校资源深度对接、课程体系系统化建构、教学机制全方位创新三大关键领域,详细呈现了 “高校 — 附校” 协同育人的实践框架与实施路径。以 “六力培养” 为目标,形成十二年一贯制科技创新素养培育路径;以互聘共育、个性培养等五大机制为保障,通过课堂革命、空间激活、技术赋能等八大实施路径落地见效,全面展现了学校在科技创新人才早期贯通培养中的探索与成效。
主题交流:一线实践凝练智慧
主题交流环节,三位教师代表分享了课程建设的实践智慧:王媛婷老师以“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梯度建构”为题,阐释如何通过阶梯化设计实现知识能力双提升;王倩老师聚焦“初中数学作业的个性化定制”,展现数据支持下的精准教学实践;卞怡婧老师以“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为例,解读创新素养培育的课堂落地策略。

这些发言凝聚了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彰显基于课题的学校课程建设的扎实根基与创新活力。
专家点评:高位引领共绘蓝图
俞莉丹副主任指出,学校课题实现了从扎实推进到系统提炼、从零散课程到品牌课程的跨越,是“科研兴校”的生动实践。她特别肯定课程体系的系统建构,认为大语言、大社会等系列课程体现了跨界思维与整体意识,有效促进学生素养进阶,并期待学校在课程结构化、高校资源下沉等方面持续深化探索。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原副主任陆伯鸿老师强调,本课题立足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机衔接,构建了“上中下联动”的课程机制。他提出“点线面体”教学策略,强调课程应具备问题主题、资源、团队、活动、评价等核心要素,并倡导构建以“好奇心、想象力”为核心的“五维课堂”,实现师生“同频共振”的教学新样态。

李百艳院长用“含科量高、系统性强、成长性好”概括课题亮点,认为课题精准呼应国家科创战略,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与多维评价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她建议未来在深度上加强联合教研机制,在品质上打造品牌课程、构建“办学混合体”,持续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

本次成果论证既是对课题探索的检视,更是对新征程的全面开启。课题团队继续依托高校资源,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题引领—课程创新—课堂实践”的育人闭环,为义务教育阶段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供稿:教育科研指导部 俞莉丹
上海科技大学附属学校 张迎
审核:郑新华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