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教发院学校发展中心的党员、老师积极响应区委组织部、教育工作党委和院党委的号召,迅速完成居委“双报到”,第一时间下沉到居委,积极参与核酸筛查、抗原检测、秩序维护、物资搬运、快递引导等服务,以实际行动为筑牢疫情防控屏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看看这些最美逆行者的记录!听听这些最美逆行者的心声吧!
张娜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学校发展中心民盟盟员 科研员
【在下沉居委期间,张娜老师担任小区的配药志愿者,多次出色完成任务,为患者解决了燃眉之急。以下是她第一次的配药经历,可谓颇费周折。支撑起那份紧张、辛苦的,是她满满的责任、爱心和担当。】
一波三折的配药之行
接棒,做好准备。4月15日中午卫亭居委小吴老师来电话,之前负责配药的志愿者所在楼栋被封控了,现在由我来负责这项工作,明天去川沙配药。这是我第一次执行配药任务,得提前做些准备。我联系了之前的志愿者美美老师,向她请教了配药经验。又进入小区的配药群,物业各区的管家都在群里,他们提供配药信息,我进行汇总和整理。还查了川沙医院的信息,加了医院公众号,打电话确认,明天可以配药。汇总好配药信息已是晚上10点,9人次25种药,打印出来备用。
出门,有惊无险。次日早晨,不到7点就出门。近一个月没开车,车子发出咯吱的响声。到小区门口被特保拦下,一番沟通加上小吴的电话,得以放行。顺道去居委会拿了一件蓝色防护服,两副手套。第一次从祝桥去川沙,全靠导航。路上几乎没有车辆,大约开了十几分钟,从车左前方突然出现一只毛茸茸的小狗,径直从车前方通过。我紧急刹车,导航的手机飞到了座位上。我紧张极了,小狗还安好么?过了几秒钟,它从车左侧出现了,迈着悠闲的步子,丝毫没有恐惧感。我暗自庆幸,车速只有40码。
进院,无功而返。开到川沙医院,被门卫拦下了,原来只有医院的车子可以进。没法再导航,凭着驾驶经验,兜了一个圈子,找到胡同停车。下车穿好隔离服、戴好手套,扫码进入医院。
就诊大厅的保安在门口,我问志愿者配药是否在这里。他说这是急诊,你到里面那栋楼。我跑到“真正”的门诊,被保安拦下来。“今天只有血透,没有其他门诊”,我一下就急了,“昨晚打过电话,说今天有门诊呀!”“接电话的人不知道!”我无语,呆站在原地。这时来了一位穿蓝色防护服的女士,“看病要加医院公众号,预约!”“我是配药的志愿者,也要预约么?”都要的!”我看了看门口张贴的配药流程,白跑了一趟!只能回去!
转场,另辟蹊径。出了医院,想到祝桥卫生院,那里是否也关门呢?有位医生曾经在几周前通知我们居家隔离做核酸。我拨通她的电话,“我现在隔离点,卫生院的情况不大清楚!”声音略微有些哀婉,“谢谢,请您多保重!”收起手机,心里沉甸甸的。我从川沙赶回祝桥,导航去镇里的卫生院吧!美美老师介绍过,卫生院对面可以停车。我刚搬来这里,对镇里也不熟悉。
来到祝桥卫生院,出示了介绍信,一个保安说不行,另一个保安又说行。原来这里只接待配药的志愿者。
排队,遭遇尴尬。来到挂号的地方,有5、6个人在排队,地上还摆着几个开口大纸箱。我越过纸箱,站到了前面。有人过来问:“你配几个人的药?”“9人”,“也挺多的,少的话,可以让你,这些箱子都是排队的!”我这才发现队伍旁边的椅子上也坐了3、4个人。我很尴尬,“不好意思,我是第一次过来配药!”“没事的,你就站我后面吧!”等了一会,想起得先去诊室里问问是否有药。毕竟挂号还需要费用,如果开不到药比较麻烦。医生很认真地看了我的购药清单,把有的药都圈画了出来。再排队吧!
配药,耐心等待。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我才挂上号,社区医院挂号并不收费。到指定诊室配药时,前面有两人等候。正在开药的一位老伯拿了一个大大的箱子,据说有30本病例卡,每本都单独放,还有药盒。他不断地拿药盒,医生不断地微微点头。又等了一小时,终于轮到了我。有种药没有患者写的厂家,医生推荐了其他厂家的,还在配药单子上标注了用量。
取药,仔细规整。取药时,我把单子都给了发药师傅,他看看我,“你应该把两份单子配套起来,一份给我,一份放药袋子里,不然会弄混的!”在我前面的取药者回过头,有些惊讶,“你怎么一个人,配药最好两个人!”幸亏今天配的药不多,我暗自庆幸,又把拿到的药放在椅子上,仔细规整了一遍,所有收据拍照,和药放一起,袋子写上名字。等我整理好,大厅里已经没人了。
这次共配到6人次12种药。配药流程走过一遍,学会了!
杨海燕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学校发展中心党员科研员
【2022春夏之交的上海是不平静的、更是不平凡的。作为疫情中的上海人,杨海燕同志亲身经历了这次疫情,也亲身下沉到抗疫一线,这让她对这次疫情、对眼下的生活有了新的体验和感悟。】
榜样的力量
榜样,就在我的身边
马不停蹄 不知疲倦。4月9日,作为一名小区抗疫志愿者,我第一次穿着防护服协助医生完成核酸检测采样。今天负责核酸采样的是一位来自江苏的、年轻的小袁医生。袁医生团队是凌晨4:30就从江苏出发,8:00到上海后一直轮着到各小区做采样,到我们小区时已经快晚上六点了。只见袁医生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却还是显得那么精神、充满活力。
温暖亲切 敬业专业。我协助袁医生拆采样棉签棒。只见袁医生采样动作娴熟、沉稳,每完成一次采样,不忘手上消毒,过一段时间更换一次手套。她一边工作,一边还提醒我,“如果碰到了我的手,双手一定要进行消毒。”有小朋友采样时不小心碰到了面前的桌子,她一定会提醒要双手消毒,并往小孩身上喷洒一下消毒液。无意中得知今天是袁医生的生日,时不时就有居民向她问好,或祝她生日快乐。她每次都笑着回复:“谢谢你啊!”整个采样持续了三个小时,说实话,第一次穿着防护服,没有吃晚饭,连续工作三个小时真的是非常累,非常饿,中间有几次感觉都快撑不住了。但看到这位袁医生,从早上一直工作到晚上,不吃不喝,工作中还依然保持着热情和优雅,真的让我感动和佩服。
有了小袁医生这样的好榜样,我发现以后做同样的活,持续的时间有时长达五六个小时,我也能坚持到最后。
我,可能也成为了他人的榜样
开启下沉抗疫工作。4月14日,我来到曹路镇舜峰家苑居委会参加抗疫工作,与居委同志同吃同住。居委所辖是一个3500多居民的动迁小区,在居委黄书记领导下,我主要参与了核酸检测采样登记,贴采集管条形码,分包抗原检测试剂,分发抗疫物资,整理物品,打扫卫生等工作。工作中我时刻提醒自己,抗疫工作无小事!
忙碌而充实的生活。在这里抗疫的每一天都过得忙碌而充实,有干不完的体力活。每天6:00之前起床,7:30左右投入工作。现在的大上海和居家生活是安静的,居委会却截然相反,每天热闹非凡,可以概括为“四多”——任务多、人员流动多、防疫物资多、电话多。在这里的10天抗疫,很多事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思想也有过起伏和变化,从刚开始的不适应,到后面的逐渐适应。
不怕苦累冲锋在前。曹路镇舜峰家苑小区比较大,每次核酸采样都会有小区的年轻志愿者过来帮忙。我们一般是5人一组,有拿着喇叭叫人的,有登记的,有扫码的,有维持秩序的。大家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工作的过程中有支持、有交流,再辛苦、乏味的活,干到最后也能体验到些许乐趣。有一次刚结束上午的核酸检测,下午就需要分发保供物资,两大卡车蔬菜和粮油需要卸货和分发,跟我同组的小吕,看上去非常阳光、热情。他笑着问我:”杨姐,你是住这个小区的吗?好像从来没有见过?”我说,“我住高行镇,是上面统一派下来的。”“那你每天晚上住哪?”“就住居委会。”“啊!那每天都不能回家了!很辛苦啊!”“没关系的,这边条件还不错的!你们也很辛苦!”有了这次交谈后,我跟小吕慢慢变得更熟悉了。每次干活也都能看到彼此的身影。这批志愿者中,还有很多像小吕这样,他们都是主动参与小区抗疫的,默默无闻。而我,这个外来的志愿者,对于小吕他们来说,我的一举一动,都被真真切切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抗疫工作中,每个人都要责无旁贷,承担起自己应尽的那份责任。我们党员更要冲在前面,不怕苦、不怕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就像我所经历的那样,一开始小袁医生成为了我的榜样。慢慢地,不知不觉中,我可能也成为了其他人的榜样。
疫情防控之路,虽然走得艰难,但正因为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奋勇争先、担当作为、默默付出和温暖关怀,我们终将赢得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守望相助,同心抗疫!纵然山河有恙,怎敌世间温情!
(供稿:学校发展中心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