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浦东新区学科工作坊建设,探索研究驱动教师团队研修路径,促进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教师专业成长,我院于4月28日在浦东新区金爵幼儿园开展“启航·探行:研究驱动的教师团队研修策划之道——浦东新区学科工作坊专题展示”(幼儿园场)活动。本次活动聚焦工作坊主持人确立实践性研究项目的主题并将研究方案转化为可落地的研修方案的过程,通过主持人专题分享、专家点评和微讲座等环节,聚焦团队开展实践性项目研究的“开端启动”环节进行了细节呈现和深度解析。

幼儿园场A
蓝贝壳幼儿园严寅老师深入回顾了《基于造化自然观的幼儿园户外创美工坊设计的实践研究》项目的策划推进历程。她坦言,在接触“造化自然观”这一理论之初,找到契合理论的欣喜伴随着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巨大挑战。通过带领团队系统梳理文献资料、深入学习理论和反复研讨,她才逐步明晰将自然观融入户外创美工坊的设计思路,并构建起涵盖理论学习、案例剖析的研修框架,并在团队研修正式启动后,根据成员理论认知差异、实践研究资源不足等问题对研修计划进行了调整。
上海科技大学附属民办幼儿园徐卉老师在《概念操作化的突围之路:科学探究活动中反思性对话的迭代设计研究》分享中,回溯了研究关键概念的确立过程。她以科学探究活动游戏分享环节的成功经验为起点,提出了模糊的研究假设——是否可以通过分享环节的优化促进幼儿创新能力培养。通过长时间大量文献查阅,对众多相关概念进行深入理解、筛选与比较,她才最终确定“科学探索活动”“创造性思维”“反思性对话”三个核心概念。在寻找准确学术概念进行表达的过程中,研究的方向也得以明确,并获得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金爵幼儿园陈敏老师的研究项目是《全息阅读环境下幼儿项目化“话画”活动的实践研究》中。她分享了如何根据学员的认知起点,设计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活动,使学员理解、接受、投入到新命题的研究中来。主持人带领团队以解构核心概念为抓手,引导学员逐步理解新命题;以定期组织主题交流活动,使学员在行动中逐渐认同研究意义;以协同开展协作任务,推动学员深度投入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姜勇教授对三位主持人的分享进行点评。他指出,三位老师的研究各具特色,从自然观、科学探究、项目化活动等不同角度切入,展现了学前教育研究的多元视角与深度思考。随后,姜勇教授以“扎根现场,切问近思,做一名研究型的幼儿园教师”为题开展微讲座。他强调,教师真正的研究应是对自身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反思与持续改进,并探讨了“教师反思的意义何在”“教师要重点开展哪些反思”等问题。

幼儿园场B
教育科研指导部吕萍老师分享了《选题:基于教学现场的循证与迭代——“师幼互动中教师言语行为观察与优化的策略”源流》。她以自身经历为例,讲述了如何通过参与式观察发现实践中的真实问题,结合访谈与资料查阅,逐步提炼并深化以师幼互动为核心的研究课题,强调课题须具备时代性与可操作性,推动教学—实践—研究的循环优化。
新城幼儿园李娜娜老师分享了《层层拨笋理问题 基于问题定选题——“基于证据的户外活动观察与识别”的思与行》。她聚焦基于证据的观察与解读,从问题调查入手,剖析教师在幼儿活动观察中的误区,强调通过精准定位问题,设定学科工作坊的清晰目标,引导教师在观察中发现儿童的真实需求。
金科苑幼儿园程丽老师分享了《启航于研·探行于教——探究式科学教育研修的“问题—任务”双轨设计与团队赋能实践》,展示了探究式科学教育研修中“问题—任务”双轨设计的实践路径,通过幼儿探究行为观察与分阶段任务设计,促进教师理念更新与教学能力提升,推动实践成果的持续积累。

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何慧华教授对三位老师的报告进行点评。她指出三位主持人均以循证研究为支撑,体现了研学共生理念,强调工作坊建设需紧扣学员需求,促进实践与反思的持续循环。在随后的微讲座中何慧华教授特别回应了“幼儿园教师如何开展研究”的关键问题,勉励在场教师立足实践、发现真问题,不断推动自身专业成长。

本次活动展现了工作坊研究与研修的真实案例,深入剖析研究中的挑战与突破,促进同行的深度对话,为学科带头人、学校研修组织领衔人等教师学习引领者提供了深刻的借鉴与启发。

供稿:教师教育培训部 陈潇
审核:胡意慧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