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浦东新区学科工作坊建设,探索研究驱动教师团队研修路径,促进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教师专业成长,我院于4月29日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展“启航·探行:研究驱动的教师团队研修策划之道——浦东新区学科工作坊专题展示”(中小学场)活动。本次活动聚焦工作坊主持人确立实践性研究项目的主题并将研究方案转化为可落地的研修方案的过程,通过主持人专题分享、专家点评和微讲座等环节,聚焦团队开展实践性项目研究的“开端启动”环节进行了细节呈现和深度解析。

小学场
在小学分会场,曹路打一小学丁建敏老师的研究项目是《基于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跨学科实践研究》。她聚焦小学数学“量感”素养的培养,通过对比新旧课标差异,梳理“量”的内涵与度量意义,结合相关文献梳理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确定了小学数学主题式跨学科实践这一研究聚焦点。在此基础上,她将带领团队设计真实情境下的测量活动,开发跨学科主题案例(如打造融合自然、艺术等学科设计“电化学体验教室”),将抽象数学概念转化为具象实践,为量感培养提供新思路。
香山小学邹喻梅老师的研究项目是《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课堂教学实践》。在确定选题的过程中,她以实践中的“痛点”为指引,确定了语文教学中长期“边缘化”的“口语交际”板块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她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和梳理确定了研究关键词、厘清了相关概念。另一方面,她也梳理了自己已有的大量研究经验,如模拟生活化场景激发学生表达兴趣、引入跨学科资源,结合本校美术特色校的资源开发“经典诗画课程”等。以此为基础,她将带领团队为新课标下“表达与交流”板块的落地提供更多可迁移的范例。
致立学校宋克霞老师分享了《项目驱动下培智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与教师成长探索》。她对工作坊学员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发展计划和发展需求等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发现尽管学员工作内容和发展需求差异显著,但他们都有强烈的改进课堂教学的追求。基于针对特殊教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问题的进一步调研和分析,她将项目聚焦于回应以上问题的教学策略研究,将通过设计教学方案、开展课堂教学、撰写教学研究案例与论文推进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兴丰教授在点评中指出三位教师都能紧扣新课标和课程方案的核心理念、聚焦真实教学问题与情境,凸显项目式或主题式研究设计思路,并高度注重团队协作,体现了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反复迭代、不断优化的研修策划之道。随后,黄教授就“教师合作促进专业发展”做了主旨报告,强调教师在合作中构建“实践共同体”,是教育领域中一种重要的专业发展方式。

初中场
在初中分会场,彭镇中学孙鲁东老师在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分析中发现,当下教师存在难以将创意实践素养落地、学生在相关活动中缺乏兴致等问题,于是确立了研究项目《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意实践探索》,并在艺术课程标准及相关文献中深掘立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将研究目标转化为可供教师实践的任务群,使工作坊的研修成果能够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
建平培德实验中学杨哲明老师分享了《协同·赋能·创新:初中课外体育活动“激趣联盟校”课程群建设的实践研究》,他依据政策热点、结合文献综述确定研究主题,结合多个理论视角创新概念体系。他以研究任务作为研修的驱动,采用分层培养策略和双维评价体系,为本团队中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提供对应的任务,由此推动团队成员共同成长。
建平实验中学张燕军老师的研究项目是《“语篇研读”视域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重构探索》。他关注双新背景下的英语教学热点,结合已有研究基础确定选题。在团队研修的过程中,他注重团队成员需求调研,对活动开展和研修组织进行精心的设计,采用专家讲座、理论学习、分组实践、课题参与等多元方式为团队打造共同愿景、提升凝聚力,推动项目研究与团队研修。
教学研究指导部胡素芬老师的研究项目是《激活素养表现的初中数学长作业研究》,她聚焦“双减”背景下数学作业的挑战性这一教育痛点确定研究选题,沿着“素养解码”(解析数学核心素养,构建知识图谱)——“任务进阶”(解析实现脚手架式任务群,实现思维接替攀升)——“评价先行”(逆向设计,确定评价维度及评价量规)的路径,带领团队进行研修。

在专家点评环节,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退役军人学院副院长刘兰英教授充分肯定了四位主持人基于真实需求调研确定研究选题的做法,指出任务驱动是组织教师研修的重要手段,反思是推进研究和改善研修的关键策略。随后,刘兰英教授就《中小学教师如何做好教科研和带领团队专业成长》进行微讲座,围绕“如何认识中小学教师做研究?”“教师如何选择与设计研究课题?”“教师如何以项目带领团队成长?”以实例与在场教师进行深入细致地交流。

高中场
教学研究指导部潘祎文老师的研究项目是《指向物理课堂互动分析的对话教研实践研究》。她以“如何优化物理课堂互动、促进深度学习”“如何变革物理教研模式,赋能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问题为出发点,为工作坊的项目研究提出了学生与教师发展的双目标。她带领团队以协同共创推进实践循环迭代,通过框架编制、指标设定、AI 切片诊断、团队互助研讨等方式完成课堂互动范式构建与教研支持策略制定,最后围绕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应用等进行反思,希望探索出高质量的课堂互动的和对话教研模式。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力老师的研究项目是《高中英语课堂演讲活动的探索与研究》。她回顾了自己紧跟教改动向参与培训,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完成教学实践到科研课题的转化的历程。依托自己先期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她生成了此研究项目。选题上,从英语核心素养宽泛领域聚焦到思维品质下的思辨能力;方法上,拟基于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借鉴思辨人格倾向量表的改造,评估学生思辨能力倾向的变化;成果上,凝练出针对不同学情与课型的演讲教学策略及评价工具,以期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教育督导事务部张慧琴老师的研究项目是《基于中学化学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探索》。基于工作实践,她首先发现了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基础差异大、课程时间管理难、资源利用率低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困境。以明确研究逻辑核心为切入点,她提出了研究聚焦打破传统教学局限、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等关键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她使用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等理论支撑实践,以课程资源建设等实践反哺理论;在评价方面,她通过数据与实践双重方法进行验证。在实践路径上,她采用分阶段规划研修任务的方式:如先通过慕课学习、共读专著形成文献综述;接着开展案例研习,提炼设计框架;打磨微项目学习课;产出优质教学设计和校本课程等。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胡国勇教授对三位老师进行点评。针对潘祎文老师的话题,他强调对话着眼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探讨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对话策略,并能证明对话对学生深度思考的促进作用;就张力老师的研究,他建议在研究中找到英语演讲之上的上位层级,让工作坊学员探索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更多路径;对张慧琴老师的研究主题,他点明中美项目化学习的差异,指出我国项目化学习应聚焦打破知识壁垒,鼓励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随后,胡国勇教授以“教育科学项目的选题、设计与论证”为题进行微讲座。他指出选题应着眼于带动工作坊团队发展,构建学习共同体,以明确目标促进成员成长,课题起示范作用,团队可围绕上位概念开展研究;设计环节强调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以问卷设计为例,需注重问题的可理解性与信息有效性;并强调教科研是“假设—观察—经验概括—理论”的循环过程。

本次“启航·探行”专题展示活动,以研究赋能、以实践促研,深入探讨了“研究逻辑”向“研修逻辑”的有效转化路径,充分展现了以实践项目为依托的学科工作坊教师研修模式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前瞻思考与务实行动。一个个鲜活案例、一场场思想碰撞,照见了教师从教学现场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研究的专业图景。未来,浦东教师教育将继续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引领,深化研究驱动的团队研修机制,激发更多教师在共研共进中探索教育变革之道,共绘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奋进蓝图!
供稿:教师教育培训部 陈潇
审核:胡意慧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