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下午,2025学年第一学期初中数学各年级备课组长工作会议顺利召开。会议紧扣“‘双新’领航明路径,教研赋能促提升”核心主题,不仅明确了新学期教研工作的重点方向,更为区域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打下好基础。
本次会议采用“专题培训+专家讲座”的形式。第一环节由教研员沈惠华老师主持,围绕备课组长的核心职责与教研工作实操要点展开专题培训,为新学期教研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方法指导;第二环节由教研员曾文洁老师主持,特别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鲍建生教授作专题讲座。结合“双新”背景下激活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需求,鲍教授为参会教师带来前沿的教学评价理念与评价实践思路,助力教师将评价融入“问题解决”“新知构建” 等课堂场景,更好落实“教学评一致”。
会议形式兼顾精准互动与广泛覆盖,其中六至九年级备课组长以线下方式全程参与;其余初中数学教师则由各校教研组长统一组织,通过线上直播同步收看会议内容,确保优质教研资源覆盖全体教师。

【教研工作培训】
教研工作以教与学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高质量教研活动推动教学品质提升。结合市教研整体思路与要求,教研员沈惠华老师从教材研读、资源使用、技术融合等方面提出备课组可聚焦研究的方向。
教材研读要遵循“宏观-中观-微观”递进路径,且各年级研究重点应各有侧重:六、七年级研究新教材变化与“综合与实践”主题;探索单元整体教学与“教学评一致”,九年级加强命题研讨。同时,要善用“空中课堂”资源、浦东单元教学设计模板及教材网专家培训资源,提升教材解读与设计能力。此外,应积极探索生成式AI支持下的“教学评一致”专题评价研究,提升评价科学性。
最后强调,备课组长需从传统“任务传达者”向“专业引领者”转型,主动推动“集团联合”“校际联合”等“共享式”教研;各备课组要围绕新教材设计校本教研活动,针对教材解读落地难、教师参与度低等实际问题集体攻关,明确后续行动目标,确保教研工作扎实落地。

【专家讲座】
鲍教授的讲座解读学业质量与核心素养为数学教学评价指明方向。讲座围绕数学教学评价核心,分层次、系统性展开解读,为参会教师提供清晰思路:首先,从学业质量标准的组成要素、情境水平、知识要求及核心素养水平划分等维度,深入剖析标准内涵,帮助教师准确把握评价依据;其次,聚焦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与评价指标,从意识、观念、能力的评价要求区分,到核心素养行为表现指标的细化,再到基于核心素养的题库构建路径,层层递进讲解实践方法;再次,谈及数学学业测试及命题思路,重点对比素养测试与能力测试的差异,并阐述测评框架的构建逻辑;最后,结合具体样例分析,从基于课程目标的评价框架搭建、立足数学主干知识的内容选取两方面,为教师将评价理念落地教学提供直观参考。
【互动交流】
在讲座互动环节,现场教师结合鲍建生教授的分享内容,认真记录、深入思考并积极提问,围绕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展开交流。
针对建平中学西校唐晓雯老师提出的“题目编制如何平衡学生学习自信保护与数学内涵挖掘”这一问题,鲍教授从日常数学作业设计角度给出具体建议:建议降低唯一答案类填选题的占比,通过设置不同难度梯度的题目,适配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引入多维度评价方式,不仅关注答案正确性,更要关注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思路与方法,以此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对于教研员曾文洁老师提出的“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在同一主要表现中,其评价水平分级的具体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在教学中应如何针对同一主要表现设计可操作的评价标准与实施方法?”鲍教授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个路径提供解决方案:一方面可对照核心素养相关理论框架,进行系统性的水平分级;另一方面可通过建立样例题库,结合学生在样例测试中的实际表现划分水平,再从多样例的共性特征中提炼统一标准。同时,鲍教授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在教学中逐步完善评价方法。

【场外研讨】
各校教研组教师积极参与线上学习,结合讲座的主要内容围绕“如何教”“如何学”“如何评”等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与积极讨论。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沈惠华
建平西校 邱潇怡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