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下午,浦东新区高中美术学科的教研活动在上海南汇中学圆满开展,活动由浦东新区高中美术教研员彭学军老师主持,全体高中美术教师积极参与。学校领导也亲临现场,表达了深切的关怀和支持。

秦臻老师执教的《解密?敦煌藻井纹样之美》公开课,通过“上海敦煌当代美术馆招贴设计比赛”的真实情境任务,带领学生解密敦煌藻井纹样的艺术密码,展现美术教育传承文化基因的独特力量。课堂从对比古建筑藻井与敦煌藻井的结构差异切入,通过南北朝与隋代藻井的演变图谱,揭示纹样背后的文化融合历程。在纹样解密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抽签解读纹样的吉祥寓意,并结合三兔共耳、飞天起舞等经典案例,深入理解古人的智慧。值得关注的是,为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与创新思辨能力,课堂实践环节紧密围绕课程设计展开梯度化任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首先完善学习单中对敦煌纹样元素的提炼,课堂设置“纹样新生” 思辨环节,学生结合草图分享创新思路。这些充满创意的表达,既落实了“提炼元素— 草图设计”的实践目标,更通过跨学科思维碰撞,深化了对 “传统工艺当代转化” 的理解。整个实践过程严格遵循教案中 “知识理解 — 要素提炼 — 创意表达 — 思辨交流”的逻辑链条,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纹样提炼的方法,又通过真实问题驱动,将传承与发展的大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具体行动,有效达成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的双维度素养目标。


在随后的说课环节中,秦老师深入阐述了本单元课《探寻敦煌纹样之美》以“传统纹样的守正与创新”为核心大观念,构建 “探源 — 解构 — 创新 — 传播” 的完整教学链。本课是第二课时,承接第一课时《探源·敦煌纹样的历史与文化》,同时为第三课时《创新·敦煌纹样的现代演绎》的招贴设计奠定元素提炼与构图基础。将美术鉴赏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打破教材壁垒,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学生在了解敦煌纹样的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特色的过程中,提高对美的敏感度,增强审美感知能力。通过提前学习任务单、小组合作、任务驱动,让高二的学生从“做中学”中突破重难点。学生将敦煌纹样创新运用到招贴设计中,通过实践锻炼创意思维,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了解敦煌艺术的多元文化融合性以及敦煌纹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传承意识。

课后研讨中,教师们围绕“传统文化如何在课堂中既保持本真又激活创新”展开深度交流,对于该课程的优点,老师们给予了高度评价:其一,秦老师的课程依托彭老师深度学习课题,教案逻辑清晰、教具准备充分,搭配精心准备的特色服装,以直观生动的呈现方式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体现出严谨的教学态度与丰富的教学智慧。其二,通过真实情境任务(敦煌展招贴设计)衔接前后课程,将敦煌纹样置于具体的文化应用场景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纹样背后的历史内涵与美学价值,使传统文化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创意素材,实现文化传承与设计实践的自然衔接,其三,课堂呈现了大单元设计的系统性,形成“认知— 实践 — 创新—评价”的闭环。老师们也提出改进建议,如要加强以敦煌纹样进行招贴设计为驱动任务,招贴设计与敦煌纹样知识点也应在本课时中体现,学生的作品要直接关联大概念,真正做到让素养落地。

最后,彭学军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她说:本次教研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技能的交流与碰撞,更是一次对中华传统文化在美育课堂中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探讨。秦臻老师的公开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扎实的前期准备和细腻的教学呈现,让敦煌纹样通过可视化载体走进学生视野,大单元设计的闭环思维更体现了美育育人的深度思考。但我们也要看到,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课堂,需要我们在任务驱动的逆向设计中进一步凸显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真正理解守正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传承的生命力。希望大家以此次研讨为起点,继续深耕文化与教育的融合路径,同时,彭老师也鼓励教师们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美育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守正创新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只有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相信在全体美术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浦东新区的美育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彭学军
上海南汇中学 秦臻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