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未尽,夏荫渐浓。5月8日下午,浦东新区高一语文教师齐聚周浦中学,开展了聚焦第三单元的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区教研员胡根林博士组织,区中心组成员王梦莹老师主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上师大附中、三林中学、三林东校、上南中学、北蔡高中等多所学校的教师现场参与,全区其余教师则通过云端直播同步观摩并参与互动。

活动伊始,周浦中学的范玉媛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一堂精彩的现场课《说“木叶”》。范老师以学习任务驱动整个课堂,创新性地通过学术论文的摘要写作,带动学生完成课文文本的深入学习,有效达成“以写促读”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范老师引入AI赋能课堂,以Deep seek的摘要范本和写作框架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点拨下,自主完成了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结论的生成以及成果的点评。整节课设计巧妙,不仅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也有效地落实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育理念,让老师获益良多。

接着,戴琳老师代表周浦中学高一语文组,就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整体设计进行分享。她按单元概述、课文梳理、案例说明三方面内容展开。先对单元所在的学习任务群做了梳理,精准把握单元导语的核心要义;然后针对单篇课文,结合学习提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解读;最后,以《说“木叶”》为课例,展现了整合性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报告不仅展现了周浦中学团队协作的智慧与深度教研的成果,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展开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思路和经验。

随后,区中心组成员、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柳叶老师带来了第三单元教学解读的专题讲座。柳老师立足新课程标准,高屋建瓴,系统剖析了第三单元学习任务群与单元导语、单元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聚焦单元文本,基于对单篇文体特征的精准把握,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各篇目的教学切入点与设计思路。在实践指导环节,柳老师通过展示“单元引读课”“重点突破课”“比较阅读课”“单元写作课”和“梳理探究课”等课型,完整呈现了单元整体教学的闭环设计与实践路径,为一线教师搭建了从理论迈向实践的桥梁,对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明确的方向。

活动的压轴环节是胡根林博士分享的第三单元教学提示。立足于对教情和学情的深切把握,根据课堂教和学的难点问题,他将理论阐释与内容解析相结合,系统阐述了实用性文本的教学定位与实施要点,一方面为老师们深入讲解了实用性文本的阅读视角与教学落点,强调要始终立足语言文字运用,将文本特质转化为学生真实的阅读能力培养;另一方面,针对本单元文体、文类混杂的现状,通过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样例分析,点面结合,给老师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整场讲座既有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引领,又有可迁移的操作范例学习,为大家打开了全新的教学思路。

在后面的评课研讨环节中,范玉媛老师就《说“木叶”》现场课分享了设计思路和备课心得。来自北蔡高中的袁志方老师、周浦中学的朱克军老师等多位老师围绕现场讲座和观课后所受到的启发,结合自身教学中的疑惑展开了讨论。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迸发,为教研活动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场活动结束后,老师们转向云端教研,线上观摩学习了钉钉群内的两节研讨课——建平世纪中学郑百惠老师的《事理性说明文写作指导》和北蔡高中李姝威老师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两节课均以思维能力为骨,智能技术为翼,让社科论文的阅读,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教学焕发出时代魅力。
郑百惠老师的《事理性说明文写作指导》以“诊断—建构—迁移”为主线,为学生构建了螺旋上升式的学习路径。课堂以习作修改为核心任务,首先通过互动点评引导学生发现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继而引入AI技术,让学生在重组文本顺序的合作探究中理解说明逻辑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比较AI范文与教材文本,掌握事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最后在迁移环节,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写作实践,通过修改初稿和量表自评,实现了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升。整节课以教学目标为引领,通过高度匹配的评价设计确保学生的学习实效,为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写作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范例。

李姝威老师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以生动的视频导入,使学生直观感受中国建筑的独特美感,为文本学习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而后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行文逻辑,并展开对说明方法及语言特点的分析。随后,李老师又以“文法”“词汇”“可译性”等关键概念为抓手,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探究建筑特征背后的文化内涵,既解决了文本理解的难点,又自然过渡到对梁思成文化情怀的体悟。最后的推荐稿写作任务,将阅读与表达有机结合,通过框架搭建、成功展示和互评反馈,完成了知识迁移与掌握。整堂课既有对文本的深耕细读,又关注学生真实阅读能力的形成,教、学、评三者环环相扣,展现了教师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力与教学设计智慧。
本次教研活动是一场思维与技术的交响,精彩的教师课例和专家讲座,让理论扎根课堂,让实践生发智慧,在思与行的碰撞中催生出教学真知,润泽莘莘学子成长,亦滋养更多教师精进。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也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全新的方法与体验。在守正与创新的平衡中,语文教育既坚守着人文底蕴的根基,又舒展着科技创新的枝叶,以兼容并蓄的姿态,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中孕育着无限可能。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胡根林
进才中学 缪白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