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下午,浦东新区高中心理教研活动在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顺利开展,全区高中心理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由教研员吴俊琳老师主持。
本次教研活动围绕两节示范课——心理课《恰到好处的安慰》与心理主题班会《挫折—成长的必修课》展开,通过课堂观摩、互动评课与专题研讨,探讨数智技术与心理教育的深度融合,辨析心理课与主题班会的协同育人逻辑,为新时代心理课堂的创新实践提供范例。
课堂观摩:数智技术赋能心理育人
在心理课《恰到好处的安慰》中,吴欢雯老师以“心理小剧场”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直面同伴倾诉中的沟通困境。学生通过平板匿名投票功能,实时反馈“因怕说错话而不敢安慰”的心理顾虑,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曾因此犹豫行动,精准定位教学起点。课堂通过“安慰雷区探测站”环节,让学生分组演绎“说教式”“比惨式”等无效安慰方式,观众借助平板对安慰效果实时评分,生成可视化数据图表,并通过精心设计的板书揭示“有效安慰”和“无效安慰”的关键词,直观揭示沟通误区。在情境挑战环节,学生围绕“考试失利”“亲子冲突”等案例,自主设计“共情倾听—需求确认—行动支持”的安慰方案,通过角色扮演与观众点评,实现从认知到行为的技能迁移,展现数智技术驱动下的精准教学逻辑。


阙柯宇老师执教的《挫折—成长的必修课》主题班会,则以“纸塔挑战”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扑克牌搭建与倒塌的循环中体验挫折感。记录员记录组员情绪关键词(如“沮丧”“不甘”),教师结合埃利斯ABC理论,解析“情景—认知—反应”的关联,引导学生重构成长型思维。课堂引入“4-7-8呼吸法”调节情绪,配合动态秒表指导学生实操;通过“虽然演讲时忘词了,但即兴发挥的部分得到老师表扬”等句式训练,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转换。活动尾声,全体学生签署《抗挫公约》并集体宣读宣言,以仪式教育强化班级支持网络,彰显心理主题班会在情感共鸣与集体文化建构中的独特价值。


专题研讨:聚焦课堂形态与技术创新
研讨环节中,教师们围绕“数智技术如何重塑心理课堂”展开热议。大家一致认为,匿名投票、实时评分等技术手段能够精准捕捉学生隐性需求,推动课堂从经验导向转向数据驱动;而“数据记录—可视化分析—行为改进”的评价闭环,则为传统心理课堂的模糊评价提供了破题思路。
研讨中,教师们深入探讨心理课与主题班会差异。心理课以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基石,活动设计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更注重促进自我反思、营造安全表达环境,助力个体心理品质的深度发展;而心理主题班会则倾向于结合班级实际需求,通过团体互动、情境体验等活动激发集体共鸣,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心理氛围。二者在目标与形式上形成互补,共同服务于学生心理素养的全面提升。


区心理教研员在总结中强调,AI时代的心理教师需主动拥抱技术创新,积极探索数智技术提升心理课堂品质的途径,同时鼓励开展“同课异构”实践,围绕同一主题设计心理课,将优秀经验带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切实提升心理教学技能水平。
本次教研活动以双课示范为切入点,既展现了数智技术赋能课堂的实践成果,也厘清了心理课与主题班会的协同育人逻辑,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范式。
供稿:德育研究指导部 吴俊琳
上海市进才中学 李莉
审核:王宇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