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以“引导数字化转型、关注项目化实施、凸显多样化呈现”为主题的浦东新区初中艺术/美术学科第十二周教研活动在浦东新区进才繁荣实验中学举行。本次活动通过展示课、大单元说课、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聚焦美术教学创新,为全区教师搭建了互学共进的教研平台。浦东新区初中艺术/美术教研员沈学文老师、兼职教研员王宗良老师及各校教师代表参与此次活动。

教学展示:数智赋能校园空间设计
进才繁荣实验中学李舒童老师执教八年级《游园 “今”梦 —— 游苏州园林造校园空间》展示课。课程以苏州园林 “自然与人文结合” 的美学理念为线索,开展项目化学习。学生课前已完成校园水池的实地调研,课堂上则通过视频赏析、要素提炼、专业讲解等方式,理解园林构成与造景手法。实践环节,学生以 “景观设计师”的角色完成校园空间设计草图,并借助腾讯混元3DAI工具,将平面构思转化为立体模型,直观呈现校园水池改造方案。展示评价环节,各小组通过策划书、设计草图与3D模型进行成果汇报,师生共同投票推选出最佳设计方案。获奖作品通过Kivicube平台实现虚拟设计与真实场景的深度融合,充分体现数字技术对美术创作与展示方式的革新。


大单元说课: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
在展示课后的大单元说课中,李舒童老师以八年级《邻里共憩——校园空间再造》为题,从单元规划、实施路径、数智赋能与教学反思四个方面,系统阐述如何以 “用虚拟数字艺术形式共建校园公共空间?”为核心问题,构建三课时连贯的项目课程。课程依次涵盖理论奠基、项目实践与成果展示三个阶段,并借助可画、AI建模、AR平台等工具,实现从二维拼贴到三维生成再到AR呈现的全流程AI支持,体现“人机协同” 在美术学科项目化学习中的有效探索。


论文分享:地域文化资源在项目化学习中的融合路径
南汇第二中学韩婕杰老师基于 “地域文化资源在初中美术项目化学习中的实践” 主题,以《风味人间,寻味惠南》为例进行论文交流。她指出,项目源于新课标要求与学生地域文化认知不足的现实落差——调研显示仅15%的学生对惠南文化有基本了解。项目以“如何以现代方式宣传惠南美食文化”为驱动任务,组织学生开展美食溯源、视觉创作与文化推广活动,通过手抄报、微视频、扇面绘画等形式实现文化活态传承。过程中依托田野考察单、阶梯任务单等搭建支架,结合AI辅助创作与嵌入式评价,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与文化认同。


教学点评:数智赋能美育课堂路径与启示
王宗良老师高度肯定课程的前瞻性与系统思维,认为其实现 “传统园林美学传承” 与 “现代数字技术应用” 的完美平衡。从要素提炼到 AI 建模、AR 融合,环节逻辑清晰,数字工具的运用既提升创作趣味性,又培养学生数字素养,是可借鉴的优质范本;建议可尝试结合拙政园等典型园林案例,搭配校园真实尺度测量与特色文化符号,助力设计更贴合实际,让作品文化内涵与深度再上新台阶。

沈学文老师认为,本单元《邻里共憩》以“校园空间设计”为任务驱动,巧妙融合苏州园林传统智慧与现代数智技术,构建出具有文化深度与技术宽度的美术教学新范式。项目围绕“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引导学生经历从实地调研、方案构思到AI建模、AR展示的设计流程,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能力。单元设计目标清晰、评价嵌入自然,体现了以美育人、以技促学的教育理念。建议评价环节引入“设计思维叙事”的展示形式,鼓励学生通过短视频、设计日志或解说等方式,讲述从发现问题、汲取传统智慧到数字转译的完整创作历程,从而深化反思,展现其在思维成长与素养融合层面的收获。

论文点评:地域文化美育的实践探索
沈学文老师认为,《风味人间 寻味惠南》项目以大概念“美术是地域美食文化视觉转译与传播的语言”为统领,以“惠南美食文化宣传” 为驱动任务,构建出目标清晰的大单元教学范例。该项目通过“寻味·溯源”田野调查、“寻味·视觉”设计转译到“寻味·推广”展示,实现从文化理解到视觉创造的跨越,融合多学科素养。田野调查夯实文化认同,嵌入式评价贯穿学习全程,AI作为创意催化剂拓展了转译边界。该项目是一个有魂(大概念引领)、有根(田野实证)、有机(跨学科融合)、有光(AI赋能)的实践案例。建议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推介一种美食”上升到“探讨一个文化议题”,让项目的思辨性更为凸显。

本次教研活动以“数字化”与“项目化”为双翼,生动展现了美术教育创新的实践路径与发展方向。李舒童老师的教学实践,为技术深度融入课堂提供了可复制的实施路径;韩婕杰老师的项目探索,则为活化本土文化资源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本。活动进一步明确,未来区域美术教学改革应坚持以数字技术打破传统教学边界,以项目化学习聚焦真实问题探究,以地域文化厚植学生文化认同,从而在课堂活力、核心素养与文化内涵三个维度实现整体提升。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沈学文
进才繁荣实验中学 王霞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