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理念 探究读写融合提升路径
记2025年浦东新区语文学科高地项目阶段性成果展示暨高三语文教研活动
发布人:华厦
发布日期:2025-11-23
浏览量:4
11月20日下午,浦东新区语文学科读写融合学科高地项目阶段性成果展示暨高三语文教研活动于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举行。本次活动由高中语文教研员沈燕老师主持,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王意如教授莅临指导并作专题讲座。
一、理论溯源,路径探微
在微讲座环节,各位老师分别就“读写融合”的文献综述及高三文言文专题复习进行深入交流。华东师范大学张江实验中学黄沁怡老师以《从“工具本位”到“立人旨归”——高中语文“读写融合”文献综述》为题,系统梳理了读写融合教学的理论发展脉络,展现了该领域从技能训练到育人导向的价值升华。上海市长岛中学张庆玲老师围绕《从“割裂”到“一体化”——高中语文读写融合的理论、实践与未来路径》,深入探讨了读写融合的实施策略,提出了构建有机融合教学体系的实践方案,结合《赤壁赋》《红楼梦》等案例全面展示了“三层级读写融合模型”作为教学设计地图的路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田雪婷老师基于双新背景,分享了《双新背景下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三文言文一专题备考梳理》。她围绕文言文一复习的五个关键点进行细致讲解:关注课标变化,明确学习水平;梳理高考真题,把握出题方向;回归教材文本,梳理必备知识;突破核心考点,提炼方法策略;选取典型考题,强化反馈提升。层层递进,落地课标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罗涵老师则围绕文言文二进行主题为《双新背景下基于“教学评”一体的高三文言文二专题备考梳理》的汇报,根据文言文二文体多变、阅读难度高的特点,罗老师提出“依体而读、整体把握”的两大复习策略,并结合典型案例展示了精准策略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四位老师的报告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展现了读写融合高地项目的优秀成果,为高三文言文复习提供了可行路径。

二、课例示范,实践创新
在课例分享环节,各位老师贯彻“读写融合”理念,以具体课例展现创新思考。建平中学朱沁芸老师以《“读写融合”视域下单元研习的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践》为题,以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项目化学习实现读写能力的协同发展。上海市实验学校朱炎玮老师延续其创新风格,分享《宋词鉴赏的读写融合情境化设计——以“〈漫读宋词鉴赏集〉编订”研习任务为例》教学案例。朱老师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读写热情,深入研读教材,从教材的“单元研习任务”中挖掘了丰富的情境化指导。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邱俣晗老师的汇报题目为《一悲一乐:自然观照中的生命答案——〈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联读课例分享》,“读”的层面通过经典文本的对比研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文人的生命智慧。“写”的层面侧重的是对书面语的运用,实现的方式和路径可以多元化。通过找到读写融合的“铰点”,设计适恰的主问题。三个课例各具特色,充分展现了读写融合在教学实践中的多元可能。

三、专家引领,明道致远
王意如教授对汇报内容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方法和路子走对了”。她指出三大亮点:一是紧密对标最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二是体现出强烈的教材意识,三是展现出明确的高考针对性。同时,王教授也从学术规范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强调教学研究应保持严谨性。
在专题讲座环节,王教授以“汉语词语微妙之处的语义与情感辨析”为核心,聚焦于文言文教学,通过李密《陈情表》、归有光《项脊轩志》、欧阳修《伶官传序》等经典文本的细读,生动阐释了如何把握汉语表达的微妙差异。一切文字都是话语的虚构,语文教学即用索绪尔所说的“言语”让学生学习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理解、经验的参与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这些理解都与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只有真正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把握文字之妙。因此,王教授总结道:“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我们要咬文嚼字,但不要深文周纳。”

活动尾声,主持人、区教研员沈燕老师进行总结。她感谢东昌中学对活动的大力支持,感谢王意如教授的精准指导与各位老师的精彩分享。沈老师强调,研途漫漫,唯有笃行明道方能致远。浦东新区语文学科高地项目将继续发挥教研引领作用,在读写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探究读写融合提升路径,推动区域语文教学质量持续跃升。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沈燕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 左惊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