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由我院领衔组织的“平行会议4:未来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成功举办。会议聚焦智能技术驱动下教育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变革,通过专家报告、区域实践、技术赋能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层对话,呈现了一场关于未来学习评价的学术盛宴。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院长闫寒冰教授,上海市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胡育,李百艳院长李百艳、徐宏亮副院长、教学研究指导部高中分管主任胡根林、数字化项目牵头人章健文老师,以及来自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教育实践者共同探讨了未来学习评价新路径。本次会议由徐宏亮副院长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闫寒冰教授受聘为“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全国实践联盟指导专家,并作“AIGC教育应用中的冷思考”主题演讲。她深入剖析了AIGC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利弊,指出其在学业评价、资源开发等方面潜力显著,如可辅助作文评价完成赋分点评、润色重写等工作;但同时也带来学术伦理争议和思维能力退化等风险。她强调,需理性对待AIGC,通过发展本体知识、掌握赋能技术、实施敏捷管理、完善制度法律等方式,推动人机协同的教育发展。此外,闫教授在会议总结点评中,高度认可活动成效,肯定报告质量与实践案例的育人价值。她还提出未来可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无打扰评价、增值评价等方向深化探索,通过构建伙伴关系实现成果辐射,期待各方携手取得更优成果。

在区域实践分享环节,李百艳院长《从对话走向共生——数据驱动的区域教学评一体化浦东行动》的报告精彩纷呈。她着眼于现状先提出三个问题:如何扭转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失语”现状,构建真实的对话课堂新范式?如何改变评价中存在的教学评“分离”问题,构建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路径?如何解决教学决策中过于依赖“经验”的局限性,推进数据驱动的教与学模式变革?然后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从微观、中观、宏观到生态多个维度提出了“AI+对话”的教育新范式,分享了数据驱动的课堂分析和循证教研的“浦东经验”。她提到:浦东新区通过智慧共生课堂“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化精准教学”项目,全面构建了基于“对话”的教育生态共同体,整体提升了区域课堂质量,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协同发展。

在示范案例展示环节,多个创新实践成果先后亮相。
黄浦教育学院监测与信息中心主任唐军分享了“长周期问情于生的区域评价创新探索”。15年来,团队持续调研学生学习与生活状态,通过平台升级等举措,改善了学校办学环境和学生对学校的喜爱程度,为区域办学决策和学校教学提供实证依据。
上海市行知中学副校长闫白洋介绍了《基于知识图谱的个性化学习评价》项目。该校构建的评价模型具备学科评价、深入课堂等功能,通过搭建知识引擎系统,实现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推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上海市教育学会宝山实验学校副校长王金玲分享“教学评一体化循证系统的应用”。学校借助课堂循证平台,基于多项分析指标助力教师反思,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发展。
上海武创大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江轲介绍了“AI 教育大模型应用及循证一体化平台”,从家长诉求出发,结合上海行动方案,提出利用人工智能打造教育产品和方案。

接着,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专职研究员王欣苗对年会发布的《未来学习研究蓝皮书(2025)》做微报告。她解读了学习评价的起源、发展及未来趋势。未来学习评价将从选拔走向发展,从学业成绩走向综合素质,评价工具更加智能化,实施从阶段性走向伴随式。

会上还举行了“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全国实践联盟第二批工作坊授牌仪式,胡根林主任为上海市行知中学、上海市教育学会宝山实验学校、上海市青浦朵朵幼儿园、上海市华林中学、上海市浦东新区孙桥小学等单位颁授未来学习评价工作坊的牌匾,以此形成横向连通的跨区域协同机制和纵向贯通的区域、学校、教师的三级研究和实践体系,全力打造未来学习评价发展共同体。

本次会议亮点与成果丰硕。①技术驱动评价革新:会议聚焦AIGC、知识图谱、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为评价模式创新提供方法论支持。②区域经验辐射全国:浦东、黄浦、宝山等区域的实践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的改革样本。③多方协作生态构建:通过联盟授牌、工作坊设立等举措,搭建起全国性教育评价研究与实践平台。

本次会议立足“未来学习评价”核心议题,通过理论探讨、案例分享与技术展示,为教育评价体系的重构注入新动能。未来,我院将持续深化研究,推动评价改革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会者表示,将以此次年会为契机,积极探索教育变革,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胡根林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