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渐消,凉风渐起。2025年9月18日,浦东新区高三语文教师齐聚建平中学,开展以“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探究读写融合提升路径”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区教研员沈燕老师主持,全区高三语文教师参与本次教研活动,共同探讨"双新"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路径。
专家讲座:读写融合,纵深发展
活动伊始,由正高级教师、建平中学教研组长张强老师带来讲座《让思维被“看见”——“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学习策略探究》,以思维为核心,构建读写深度融合教学,推进读写融合实践研究向纵深发展。

张老师从新课标出发,系统阐述了思维在语文素养中的定位,指出思维是语言建构的"总工程师"、审美鉴赏的"解码器"和文化理解的"对话桥梁"。
张强老师强调"命题思维理应被'看见'",他以《孝义李太公传》为例,深入剖析学生解题失误的深层原因:归纳能力不足和词义理解偏差。这一分析不仅启发学生反思学习策略,更促使教师思考命题的清晰度与指向性。随后,张老师分享了四种"看见"作者思维的方法,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新视角。

针对高考写作,张老师深刻剖析了"答案呈现"式写作的局限,指出这种写作方式思路固化、缺乏深度。他倡导写作应从"答案呈现"转向"思维展示",让学生通过概念界定建立思考坐标系,通过分析矛盾把握思考的辩证法,使阅卷者能够清晰"看见"作者的思维过程。
张老师的讲座鞭辟入里,深入浅出,让学生学得明白,让老师教得清楚。读一篇古文,不再只是疏通字词,更要思考作者为何这样布局谋篇,背后的价值观与逻辑是什么。学一篇现代文,不再只是划分段落,更要学习大师们思考问题、论证观点的方法。写一篇作文,不再只是堆砌例子,更要像建筑师一样,先用思维搭建起坚固的逻辑框架,再用语言将其清晰呈现。

总之,本次讲座指明了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思想:将思维训练置于首位,通过有意识地锤炼逻辑、深化思考,让思维成为驱动读写能力的强大引擎,在语文学习中,不只是让学生交出“正确”的答案,更要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看见”与“被看见”的能力。
教研部署:精准把脉,重点推进
随后,区教研员沈燕老师就新学期教研工作安排及教学建议进行指导。沈老师首先复盘了上学期教研活动的要点及期末考试的反馈,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现状。

在解读本学期教研主题时,沈老师提出具体教学建议:本学期教学应基于标准,重视教学评一体化;要科学计划,实现梯度进阶;注重知识梳理,加强教考衔接;聚焦关键问题,实施集中攻坚;重视评价机制,明确价值取向。这些建议为高三语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
最后,沈老师详细阐述了本学期教研工作重点:一是推进单元读写融合教学,探索读写结合的新模式;二是开发读写融合进阶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三是做好上海市学生竞赛的过程性工作;四是探索基于标准的命题工作与基于数据的定量分析工作。
高地引领:项目驱动,创新探索
在沈燕老师的组织和张强老师的引领下,上海市建平中学、上海市实验学校、上海市东昌中学三所高地校进一步开展了高三区教研“读写融合”教学策略的探索。在张强老师指导带领下,三所高地校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承担读写融合课例开发、教材梳理资源共建、青年教师研修小组指导等任务,旨在通过机制化、序列化的教研活动,推动区域语文教学整体提升,尤其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本次活动兼具学术高度与示范价值,为全区高三语文教师带来了前沿的读写融合教学理念与可操作的实践策略。内容充实、视野开阔,有效促进了高三语文教学研究向内涵化、高质量发展迈进。期待浦东新区语文教育在“双新”背景下持续突破,以思维可见、读写融通为路径,实现育人品质的全面提升。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沈燕
建平中学 朱沁芸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