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绿意正浓,恰是耕耘与生长共舞的时节。5月8日上午,2023年区级重点课题《基于多生源视角构建幼儿园双向文化融合课程的行动研究》阶段成果展示暨2024年市级课题《基于多生源视角构建幼儿园文化融合课程的行动研究》中期汇报活动,在凌桥幼儿园顺利召开。杨浦区教育学院刘晓青老师、松江区教育学院董剑晖老师、教育科研指导部吕萍老师、幼教1组科研组长、家委会代表参会,共同见证课题促进凌桥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差异与融合中缤纷成长。

【课题汇报】
首先,徐慧园长以“让孩子在差异与融合中缤纷成长”为题,聚焦概念界定、研究意义、研究目标、主要进展、阶段性成果等七个方面,汇报课题近两年的实践探索。经过摸底调研,凌桥幼儿园近70%的幼儿为非沪籍,来自全国28个省市,如何从单向的非沪籍幼儿融入上海转向非沪籍与沪籍幼儿的双向文化融合,凌桥幼儿园以“家乡美食”为突破口,结合学习主题活动,携手家长,开发与设计班本化系列文化融合活动;结合节日活动,从环境营造、集体活动、舞台表演、园所的大活动等方面促进幼儿尊重差异、懂得接纳、相互关爱,根植爱家乡、爱国情怀。

【活动展示】
接着,卞嘉辉、曹洁静两位老师带来两个集体教学活动:大班语言活动《人类的房子》、中班社会活动《幼儿园里的人》。

卞教师在大班幼儿自主阅读绘本《人类的房子》两周后,组织了一场阅读分享会。在提问与讨论过程中,卞老师引导幼儿关注各种人类居住房子的主要功能,并探讨其与当地环境及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幼儿对文化多样性的探究热情。

凌桥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自多个省份,这里的教职工同样汇聚自五湖四海。曹洁静老师引导中班幼儿化身小记者采访幼儿园内不同岗位的劳动者,深入了解他们的家乡背景和工作职责,在分享交流中帮助幼儿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表达对幼儿园内不同劳动者的尊重与感恩之情。
【案例分享】
随后,邱丽霞、马懿芸两位老师做案例分享:“家园携手,‘面’趣横生”、‘粽’情南北,共筑文化交融乐园”。
邱老师以“家乡面食”为载体,引导小班幼儿在沉浸式体验中建立文化认知与家乡情感,促使家长从“活动参与者”转变为“教育共建者”,构建双向赋能的家园协同模式,使家乡文化在亲子互动中焕发新生。

马老师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观察到幼儿对绘本《小粽子 小粽子》非常感兴趣,对粽子有“甜咸之争”,由此引发南北粽差异调查,开启深度探究,在“甜咸辩论赛”“创意工坊”里展现幼儿的探究历程,构筑了一个充满浓浓文化的交融乐园。

【研讨点拨】
活动最后,与会的杨晓青、董剑晖、吕萍三位老师对课题把脉,点拨指引。三位老师充分肯定课题研究的价值,基于地域和生源的独特性,构建文化融合课程对于实施共同性课程、促进幼儿的文化适应与全面发展具有显著意义;课题研究扎实推进,积累了较为丰厚的成果,有效促进了幼儿、家长、教师、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和提升。

在认可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三位老师也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未来努力的方向:第一,需加强对多生源文化融合教育现状的深度调研与需求分析,特别是在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班级幼儿的调查,更加有针对性地生成文化融合活动目标、内容;第二,系统化构建文化融合课程目标体系,将具有价值观导向的目标与共同性课题目标链接和整合,为教师积极探索课程内容与实施路径的创新设计提供指引;第三,加强过程评价研究,明确评价目标、内容,课题组要为教师提供评价方法和工具的支持,利用群体教研、个体教师个性化使用和改进不断创新评价方法和工具。

凌桥幼儿园的市级课题从区级课题生发、升级迭代,本次课题阶段成果展示交流,不仅是对近两年的研究过程的经验总结和回顾,更为凌桥幼儿园后续的课题研究方向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接下来课题组将携手全体教师、家长继续深耕细作,致力于让每一位幼儿在文化融合教育的浸润下,绽放出缤纷的成长光彩!

联合供稿:教育科研指导部 吕萍
凌桥幼儿园 路恬芸
审核:王丽琴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