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3日一早,上海市教科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汤林春所长就来到教发院峨山院区,他走进学校发展中心几个办公室,与多位老师亲切交流,随后,为学校发展中心全体教师做了一场《学校教育改革的着力点》的讲座,精彩的观点、详实的证据、绵密的思考,深深吸引了大家。

汤所长的讲座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发挥学校的专业引领作用,他围绕十七大以来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梳理十年来学校教育面临的种种困惑,提出了强调走心服务、开展教育研究、增强专业特性、提升治理能力等建议。
二是促进课程教学转化,面对当前普遍存在的课程教学目中无人、碎片化、理念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他剖析了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强调要从这几个方面向课程与教学转化,建议学校开展课程建设,聚焦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实验。
三、提升教师的境界,在简介上海参加TALIS情况、分析青年教师循环周记的案例基础上,围绕上海教师“1+5”能力建设的命题,倡导教师们像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教师境界论,做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让自己心安的老师、让学校骄傲的老师、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在日常工作中锤炼老师、在研讨中触发老师、在活动中陶冶老师等建议,以及教师成长公式:教育情怀+教育实践+研究反思=持续成长,更是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学校发展中心主任朱仲敏老师点评本次讲座专业含金量非常高,提出的学术观点要么有学理支撑,要么有数据支撑。三个版块均分两部分,首先是问题,然后是建议,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考方式,给我们很大启发。互动环节,学校发展中心杨建荣老师、曹明等老师都发表了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了针对当前形势的一些困惑,汤所长坦诚相见,一一解答了大家的问题。

在学校发展中心,这样扎实的业务学习本学期已经是第三次,而且每次的主题和内容都有所不同,让每位成员都感到受益匪浅。让我们也对前两次活动做一点简单的描摹,从中不难看出,改革与发展、时代与创新,是共同的主题。
9月18日上午,第一次部门的业务学习,朱仲敏主任就请来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徐英瑾教授,为全体教师进行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为主题的前沿分享,教授列数“深度学习”“神经元网络”“贝叶斯网络”等等超级烧脑的概念,剖析了作为学科的人工智能、作为工作理想的人工智能等基础问题。教授围绕人工智能提出了一系列让大家脑洞大开的观点,如未来能造出全面模仿人的人工智能么?心理学能不能对智能做出解释?神经元网(深度学习)存在哪些问题?未来人工智能需要做哪些事情?

前沿讲座之后的对话与互动同样精彩,老师们纷纷提问:人工智能时代,怎么看待有些职业会被替代,比如翻译?如何看待大数据?对学校教育,如何用哲学思维来思考?徐教授的答问依然是洋洋洒洒,他讲述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教育,那就是要多样性,要把不同阶层的思维集中到一起;要淡化数字的东西。他还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一个方案——“吃饭砸锅”,即打破精英阶层对资源的控制,努力和网络合作,让大家知道很多优质资源在网上可以廉价获得。
教发院教师的业务学习除了“请进来”,还可以充分挖掘我们自身的“学习资源”。10月9日的学校发展中心业务学习,就走的这条路径,请两位代表部门参与院课题《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区域专业支持系统建设》的博士,分别汇报近期完成的调研报告,以让全部门的老师了解院课题,关心院课题。
首先登场的是郑新华博士,他详细介绍了前期工作、研究思路、研究基础、概念界定,然后在数据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汇报了《创新项目研发和成果孵化支持系统》的主要研究结论,并紧紧围绕学校发展中心的功能定位,提出了学校科研指导室、教发院专业人员能在哪些方面进行主动适应与对接的思考与讨论。接着发言的是姜美玲博士,她从核心概念界定、调研情况说明、调查结果分析、思考与建议四个方面分享了《创新的学校组织文化培育支持系统》的调研结果,并提出后续进行适当的课程变革和推进机制完善等举措。
综上,学校发展中心在新的学期努力把握教育改革着力点,适应学校发展新态势,通过扎实、生动,富有学术品位的业务学习,凝聚了全体成员的人心,提升了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服务学校发展需求的信心与勇气。让我们继续期待新的学习资源,共创更好的教育前景。
(供稿:学校发展中心 俞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