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在高端教师基地培训工作中着力打造学科教师培训基地群,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许多成效。11月9日,语文教师培训基地群联合上海市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黄浦区沈红旗邓彤语文名师工作室在建平实验中学建德堂联合举办“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与课堂教学”主题论坛。本次论坛由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语文教师专业委员会和浦东新区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语文教育名家大咖、基层学校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共襄盛举。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于漪、会长陈军,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总督学张少波,浦东新区教育局职成教处处长陈斌、浦东新区教育学会会长赵连根、黄浦区教育学院院长奚晓晶和《语文学习》编辑部等机构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了此次活动。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语文教育的热点和焦点。并为语文教育者拓展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野。本次论坛旨在通过课例剖析探索课堂教学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策略和基本路径,对语文课堂教学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出科学的判断和推测。
本次论坛分为实践篇、提升篇和引领篇三大板块。
实践智慧
在第一板块实践篇,来自上海市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名师工作室和浦东新区语文教师培训基地群的学员代表共同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就如何在课堂上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策略和基本路径分享了经验心得和研究成果。
李百艳语文教师培训基地学员宋文娟老师以《安塞腰鼓》为例,在散文教学中关注整体行文思路,关注独特情感认知,关注个性言语表达及关注课堂参与体验,挖掘文本语言特色及魅力,探索语言学习路径,回归语文本位。
沈红旗邓彤语文名师工作室学员宋士广老师从全国展示课《唐诗过后是宋词》上发生的一个小插曲中收获了三点启发:一、品读语言,厘清概念;二、循序渐进,虚实相生;三、理解为先,见解随后。
郑朝晖毛承延语文教师培训基地学员崔华老师认为一切审美活动都是基于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语言本身也是重要的审美对象。崔老师以《黄州快哉亭记》和《故都的秋》为例,阐释了语文课堂应该重视对学习者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培养的观点。
余党绪张广录语文教师培训基地学员彭晓老师秉持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母语教育固有责任的理念,通过以下路径渗透文化素养培养:学习语言文字,感受文化的源远流长;学习经典作品,激发探究文化的兴趣;比较阅读“经典文化作品的解读”,形成对“文化”的多元思考。
兰保民语文教师培训基地学员范晓峰老师抓住文本特点、把握学生心理、立足语文属性,彰显课堂育人价值。范老师紧扣《两小儿辩日》中的“辩斗”二字,运用“还原法”,重新建构了语言运用的情境,从同桌“试辩”、师生“引辩”,最后到全班“群辩”,师生全然进入了一种“游戏心理”,不仅感受到古文富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受到韵律美的熏陶,生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和展示,而且从中领悟到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形态,受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启迪。
上海市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学员金薇老师以《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为例,探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疑促思,从文字出发,在“看见——发现——建构”中重新认识历史人物,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辨中求真,引入历史坐标参看,引导学生在辨析中判断、选择,形成正确的文化理解,实现“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实现文化传承。
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语文特级教师陈军老师对六位语文基地(工作室)学员的精彩分享做了精彩点评,盛赞六位老师思想斑斓、个性鲜明,对于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完整、科学的认识。宋文娟老师抓住语言的缰绳,通过补充句式、辨析语言,完成了审美意识的启迪;宋士广老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思考的分寸感,开展思维的辩证,提升思想的理性;崔华老师挖掘郁达夫作品中的雅语和俗语、汉语和外语、白话与古语,带领学生开展审美的鉴赏;彭晓老师注重立根铸魂,在文化传承和理解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示范;范老师围绕“辩”字展开教学,培养了学生辩难的质疑和辩斗的态度;金薇老师用现代思维解读司马迁和蔺相如……每位老师都完整地、有体验地、有思想地阐述自己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见解,且将自己的理性认识化在课堂实践中,用教学实例表达独立思考。
理论提升
在第二板块“提升篇”中,上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老师做了《语文教学与核心素养》的专题报告。首先明确核心素养是学生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做出三个推断,不是学科意义上的知识和能力,而是人文意义上的能力和品格;不是学科可以单独达成的,而是跨学科渗透融合的结果,甚至也关联到社会生活与实践;也不是泛化的语文素养,而具有不可或缺性和生产性,有了核心素养就有了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接着,余老师论证了语文学科可以为核心素养提供有效且独特的教学产物:语言建构与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余老师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即培养学生质疑、推理、分析、论证与评价的批判性精神。在批判性思维建构与发展的过程中,将建构与发展学生的语言、审美、思维和文化等语文核心素养。
最后,余老师提醒大家传递情感、培养价值判断力是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要警惕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二元对立,更寄语教改应摆脱形式的包装与重组,而要致力于核心要素的革新与探索,每一个语文教师的一小步汇聚起来就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一大步。
专家引领
当大病初愈的于漪老师在人搀扶下走上讲坛,全场语文人为于老师响起经久不衰的掌声。
于老师领着大家回顾了当代语文发展历史的轨迹,语重心长地说,人的认识很难超越时代,只能无限接近真理,所以要把语文教学的认识与时代发展联系起来。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的本质就是把学科本位转化为学生本位,于老师非常可爱地说希望每一个学生通过语文学习都能变得“棒棒哒”,所以大家要提高学习认识和明确责任担当。
在新时代下,于老师对语文教师提出两点希望:第一,要有一点新思考。所有的国文教材都是育人的载体,借助载体来培育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和君子人格的塑造。语文教师在学术上不要做“乖孩子”,要破除迷信,建立中国语文的自信心。不要望“洋”兴叹,也不要望“古”兴叹,既要承于古,也要强于今,还原和回归教育本质。对此,于老师送给大家十六个字:植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第二,要有一点新作为。语文教师要自主思考,创新实验。在学术上,拒绝听人摆布,拒绝抄袭。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善作顶层设计,开展教育教学的创新实验;要有统摄学段和年级的视野,建构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目标和内容,做语文教育教学的主人。
在于老师的报告中,不仅肯定了六位年轻教师的教学分享,而且点名表扬了兰保民基地学员代表范晓峰老师,称赞范老师充分研究学情、抓住关键的文言字词,开展情境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命活力,营造了“一池活水”的语文课堂。

新思考,新作为——简简单单的两句话,是望九高龄的于漪老师对年轻教师的谆谆教诲、殷殷希望。于老师行云流水、激情澎湃、娓娓道来,四十分钟的报告转瞬即逝,在场的来宾、教师掌声不断、回味深长。本次“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与课堂教学”主题论坛内容丰厚,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践分享,有助于教师提高教育境界,把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落到实处。相信在场每位语文人心中都已描绘出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带着新思考,行着新作为,大家携手打造语文事业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明天!
(供稿:教师发展中心 兰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