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幼儿园课题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但与经验总结法、案例法等研究方法不同,调查研究是一种实证导向的研究方法,更需要科学、系统、规范地设计并实施,而幼儿园教师往往是经常用但不会用、且用不好。为切实提升幼儿园教师的实证研究能力,在第一期“教育实证研究”微论坛重点普及“实证研究”理念的基础之上,3月22日下午,第二期微论坛以“调查研究”为切入口,以“调查法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运用”为主题,在浦东新区金囡幼儿园苗圃部热烈召开。
会议由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学校发展中心傅敏敏老师主持,学校发展中心副主任王丽琴老师、二署幼儿园科研组长、及部分青年教师科研骨干培训班学员共50余人出席了会议。

本次论坛共有两个板块。第一板块,由三位在2017年上海市中小幼调查研究成果评选中获得二、三等奖的青年教师从不同的视角呈现调查研究的具体案例和实施策略。第二个板块,针对调查研究设计与实施中的几个核心问题进行现场研讨,以期在实践和理论的碰撞中,在分享与研讨的互动中帮助教师进一步认识调查研究。
第一板块的首位分享者,金科苑幼儿园的沈倩老师(在2017年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应用调查方法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三等奖),以《小样本也有春天——对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调查研究的思考》为题,介绍了她对调查研究的基本认识,以及以小样本“访谈”为主,同时辅以“问卷”和“观察”的具体做法,从男教师的入职经历、工作情况、入职适应的影响因素、对男教师入职的建议四个方面呈现了她的调查研究结果。

分享后的互动环节,教师们就“访谈提纲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访谈的频率,访谈问题如何设计”等进行了进一步的追问和互动。
第二位分享者,冰厂田滴水湖幼儿园的邹悦老师(在2017年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应用调查方法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二等奖),以《我的调查研究四部曲——回顾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小班幼儿生活习惯与能力培养差异的调查研究》为题,追溯了自己调查主题选择—调查方案与工具设计—调查研究具体实施—调查报告撰写的全过程,以更大的样本量、更精细的方案及工具设计、更完整的研究报告,向现场教师们呈现了一个较规范的调查研究开展的全过程。

之后的互动环节,主持人总结梳理了邹老师介绍中的亮点:基于“假设”做研究;在“对比”中做调查;关注调查工具的“信效度”;设计“前置变量”和“基本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关注访谈技巧(心理铺垫);以可视化的图表呈现数据;以及坚守研究结果的“真实性”。随后,现场教师继续就“问卷与访谈如何兼顾”等问题,与分享者进行了交流。

第三位分享者,福山幼儿园的刘佳琳老师(在2017年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应用调查方法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二等奖)以《带着问题调查 在研究中思考》为题,介绍了她对小班60名幼儿进行感知集合现状调查的过程,及自己对调查研究的反思。刘老师的介绍不仅精彩,还为现场老师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显然这是一份以“调查”为名的测验,那么调查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体系,究竟包括哪些具体的方法?除了问卷和访谈,观察、测量及个案等也是调查的具体方法吗?带着疑问,主持人将活动引入了第二板块的互动研讨。

根据事先设计的四个互动话题,教师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问题1:主持人引导教师到“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专业书籍中寻找答案,从20多本专著中精选出三种分类模式:一种以广义的“调查”,将问卷、访谈、观察、测量、个案等都囊括为具体调查方法;一种以狭义的“调查法方法体系”出发,只严格地将问卷法和访谈法作为具体的调查方法;另一种则淡化分类,将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案例法、测验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作为方法体系进行并列。
关于问题2:主持人以三位教师的调查为例,呈现了调查研究三要素——调查方案、调查工具及调查研究报告具体撰写的要求。
关于问题3:教师们通过研讨,一致认为调查研究需要有科学的数据作为分析的基础,但同时也需要关注生动、深入的质性研究。量化的数据和质性分析两者有效的结合才能呈现出更好的调查研究。
关于问题4:教师们现场研习了市教科院普教所制定的《教育调查研究报告评价标准表》,从对四个模块、三级指标及指标要点说明的解读中明确了调查研究在选题的价值性、结果的启发性、工具及统计的科学性、过程的规范性、行文的完整性和可读性、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活动最后,学校发展中心王丽琴副主任对整场活动的组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站在更高的学术角度为三位青年教师的继续深入研究提出了建议。她鼓励了教师们参与研究的热情,也期望大家在未来的实证研究中继续展现真相至上、兼顾人文关怀的钻研精神。
供稿:学校发展中心 傅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