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发院附中专场活动报道
2018年11月20日下午,浦东第十届教学展示周的数学教学专场活动在教发院附中顺利举办。上海市初中数学教研员刘达老师和浦东新区数学教研员徐颖、曾文洁、沈惠华以及本区列入市百所“强校”工程的学校、一中教育集团学校以及其他兄弟学校等110多位数学老师出席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分为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及专家点评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聚焦单元教学设计及实施
两位教研员在同一个班级实施单元教学规划研讨课。第一节课,数学教研员沈惠华老师给教发院附中的八(1)班学生执教《19.8(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一课。沈老师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出发,让学生经历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中线段的数量关系的发现过程,引发学生思考一般直角三角形中是否仍存在特殊关系。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学生观察发现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从而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的不变关系,并进行证明和应用练习。沈老师基于学生学情,注重对证明思路的梳理。通过对已知条件和结论的分析,带着学生层层递进、转化,理清证明思路。沈老师对新定理学习的引入充分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策略,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的完整过程,力求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第二节课,曾文洁老师在同一个班级带领着学生继续研究《19.8(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在对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特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学生经历了从一般直角三角形到特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研究过程,在对特殊直角三角形的证明过程中又回归到了一般直角三角形的共性来研究问题,紧扣共性研究特性问题。学生在性质定理的学习中体会到了性质定理在研究线段的数量关系和角的数量关系之间的作用。曾老师特别关注学生数学语言的转译在学生的讲、练、议中落实;通过对数学命题题设和结论交换等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深度。
同一个单元的两节研讨课后,浦东数学教研员徐颖老师做了题为《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规划--以“直角三角形”为例》的微报告。徐老师指出将这两节研讨课回归初中数学研究的三角形中来看,对所研究内容要把握三个关键词:关系、结构和方法,并从整个初中阶段三角形的教学的研究视角,对三角形的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和结果进行剖析,在三角形内容大视角下分析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并对如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规划做了具体分析。徐老师对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规划的案例示范,体现了进行单元设计研究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 专家点评 整体规划单元设计促教学
市初中数学教研员、《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主编刘达老师亲临现场,在观摩了展示课和微报告后,将三位教研员今天的组合称为“浦东新区教研员备课组”,刘老师称赞浦东教学展示周初中数学专场的主题与今年市教研主题立足单元教学设计是一致。三位教研员分工合作扮演了数学备课组的角色,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展现了备课组长如何将想法和研究转化到课堂中。让大家看到教研员对教学的研究、认可对教学的研究,并乐于一起投身参与浦东数学教学研究,一起将研究的想法转化到课堂实践中,一起合作解决教学难点。团队的研究非常重要,团队合作更重要。教研组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学生及其学情,将日常教学的难点挖掘出来、寻找难点突破的解决方式,才能不断积累学校教研组资料和经验,让学生受益于课堂,成长在课堂!
本次数学教研活动对在座的数学老师获益匪浅,如何根据自己的学生制定适切的单元教学规划,有条不紊的进行整体规划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今天教研员们展示的备课组研讨单元规划设计及其教学实践经验值得借鉴,期待我们浦东数学教师在教学改革的路上一起走得越来越坚定,数学教研活动越来越精彩,也期待“强校工程”学校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好!
撰稿:教发院 曾文洁/教发院附中 马露佳
进才北校专场
2018年11月20日,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局、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在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举办第十届浦东新区教学展示周活动(初中数学学科专场)。本次展示周活动围绕“立德树人、文化塑人、学科育人、改革出人”这一主题,聚焦“教研、学校、教师、家长”协作,助力学生成长。闵行区教研室资深教研员吴洪、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员齐敏、以及来自兄弟学校的初中一线数学教师约150人出席活动。本次展示周活动旨在通过教学展示及学科微报告探索初中数学教学改进的有效策略和基本路径。
来自浦兴中学的周佳和进才北校的张俊雅两位老师分别进行了《十字相乘法》及《勾股定理》的教学展示。浦东新区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区级数学中心组成员,周浦实验中学张小兰作《基于“预习案”基础上的初中数学教学改进实践研究》的学科微报告。
展示课及微报告介绍:
周佳老师的《十字相乘法》,在课堂中让学生用点阵数码笔答题,运用信息技术,及时反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作有针对性的指导,做到有的放矢。整堂课,以学生为主,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意识,兼顾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点阵数码笔这一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
张俊雅老师的《勾股定理》,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采用“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思考、归纳、验证,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中证明、运用勾股定理。课堂中适时渗透中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与数学知识学习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感受数学文化,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张小兰老师所作的学科微报告《基于“预习案”基础上的初中数学教学改进实践研究》是浦东新区区级课题。张老师就周浦实验中学数学学科组基于“预习案”基础上的初中数学教学改进这一实践研究作了交流。首先提出了使用预习案的背景,是带动学生主动学习,学会思考,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其次把预习案真正运用于教学中,对具体实施的过程作详细汇报,尤其是创新之处,既有预习案上与导学案的内在的联系,又有课前小组互助、课堂多元互助的体现,还有课后练习的及时反馈。
专家点评:
吴洪老师谈到两位执教教师都非常重视新课教学内容的呈现以及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周佳老师从特殊到一般将过程讲解得非常清楚,因此学生掌握得非常好。在练习环节,教师的选题由浅入深,层次清晰,题目的配置也非常不错。张俊雅老师同样也是从特殊到一般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张老师非常重视学生对定理的运用,特别是三道题目的设置,虽然简单,但解决了学生在勾股定理的运用中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两位老师都在学生解决问题时,关注到了学生的表达。同时,吴洪老师对两节课提出了建议。他谈到数学课的核心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建议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齐敏老师表达了三个感谢,感谢吴洪老师给予本次展示周活动的指导、感谢进才北校的配合组织、感谢三位老师的交流。同时,齐敏老师还提出三个建议供老师们参考。第一,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朗读的作用与意义;第二,教学设计中注意例题与练习的差异;第三,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导学案,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
结束语:
本次研讨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充分发挥了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执教教师的精彩课堂、学科微报告以及各位专家的精彩点评,让所有到场的老师都受益匪浅。本次活动也为区内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提供了展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为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分享课堂教学成果,共话课堂教学理念提供了机会。
供稿:进才北校 罗亚琴 教师发展中心 齐敏
三林北校专场报道
2018年11月20日下午,第十届浦东教学展示周初中数学学科专场在三林北校举行,三林北校的吴崑老师、建平南校的沈丹老师、新港中学的沈乔老师展示三节公开课,三林北校的娄子庆老师开设微报告。活动由三林北校校长杨正家老师主持,特邀奉贤区教育学院钟菊红老师作专家点评。全区初中数学学科教师代表等共计7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一、展示课:基于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关注对话与交流
吴崑老师所执教的《一线三等角的相似类型》以相似为背景,用大家所熟悉的一线三等角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型,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了专题引入、专题应用、专题小结、专题拓展四个环节,各环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并在课堂教学中有序推进。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图形运动、分类讨论、转化以及方程等数学思想。整节课的教学以问题串引领,与学生的对话与互动平等而精彩。沈丹老师所执教的《百分比的应用(1)》,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但沈老师用生活中的一个植树质量的好坏问题引入,让学生自己命名成活率,更让学生通过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来发现不够方便,进而思考如何处理这个比值,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结果要用百分数表示。沈老师组织教学能力很强,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形成思考,并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沈乔老师所执教的《二次函数 的图像》在课堂教学中既关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关注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按照以往研究图像的经验和方法,画出具体函数图像,利用图形运动来探讨出具体函数的图像性质。接着,通过列表的形式归纳具体函数图像性质,进而对于一般形式的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微报告: 关注基本图形,有效复习,促进专业发展
在微报告环节,娄子庆老师介绍了“运用基本图形进行有效的几何复习”的一些做法:复习中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分析并找到组成这个几何问题的一个或若干个基本图形,再应用这些基本图形的性质解决问题。这样的复习的方法,能够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对教师自身题目的储备、看待问题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进行备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加强复习课的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形象化的知识体系,讲求知识再现的逻辑性,引导学生合理与连贯的思考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专家点评:慢中出细活,互动促教学
专家钟菊红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做了精彩的点评。首先强调了教学中的“慢”文化,课堂教学中的“慢”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智慧,要慢得优雅、从容,在慢下来的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吴老师从对一个问题的透彻、清晰、到位的研究到一类问题的解决无不体现着课堂教学的“慢”文化。其次肯定了吴老师与娄老师对于“基本图形”与“常见模型”的研究,这样的尝试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陌生问题时由“常见模型”提供线索,缩短解题论证的路径。也期待一线教师能深入思考,在教学中把握好“度”,多关注图形的本质,而不是套用“常见模型”的结论或对其结论的应用,应找到两者的“制衡点”,使“常见模型”在解题过程中既不干扰学生的思考,又能发挥其最大作用。最后,希望教师能够更进一步的关注课堂对话,依靠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推进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更进一步的思考师生的任务分配。
教师发展中心 沈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