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1日下午,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举办了“立德树人·文化塑人·学科育人·改革出人”高中化学专场的教学展示活动。本次活动由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化学教研员周玉枝老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孙可平、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化学正高级教师郑胤飞、进才中学化学特级教师王绪岩等专家出席了本次展示活动,还有来自于浦东高中学段兄弟学校的76位化学同仁、5位福建的化学同仁、一位闵行区化学同仁和11位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也参与了观摩研讨。
本次高中化学专场展示主角来自于东昌中学的4位化学老师,展示了3节课和一场微讲座。第一节展示课是由李文莉老师执教的《氯、溴、碘单质性质的比较》;第二节由戴文瑾老师执教的《氧化还原反应》;第三节由陈颖老师执教的《海带提碘》;微讲座由化学特级教师唐增富担纲,做了《给化学课堂插上数字化翅膀——数字化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主题报告。
李文莉老师的《探寻规律,追求本质——氯、溴和碘单质性质的比较》课,通过三个环节来完成:(1)通过演示实验展示溴和碘的物理性质;(2)学生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解释为什么氯、溴和碘是一个家族,提出化学性质存在相似性;(3)化学性质异种有同,通过学生设计实验,检验氯溴碘活泼性的不同。孙可平副教授以高校研究者的视角来审视这堂课,认为这堂课是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李老师能够关注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素养的教学,章法有序,教学流畅,课堂演示实验井然有序,总体设计思想清晰。孙老师希望在“探索氯、溴、碘为什么是一个家族?”这个问题上,进一步强化明确,为后面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基础。
戴文瑾老师执教的《氧化还原反应》,整堂课带着学生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1)通过电子转移的实验,让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第一印象;(2)追述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发展过程中氧化还原认识模型的发展;(3)拓展氧化还原反应的模型到化合价的升降;(4)回归电子转移实验,完善氧化还原反应;(5)以决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把汽车尾气绿色化)收尾。
化学正高级教师郑胤飞较高的评价了本节课:(1)把电子转移的实验放在开篇,此举高明大气,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2)戴老师的课堂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娓娓道来。最后,郑老师从初高中衔接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初高中的关系,是苹果和水果的关系,好比孩童先认识苹果再认识水果。那么,为什么是从苹果到水果而不是从火龙果到水果?为什么是从氧化到氧化而不是从氯化到氧化?因为苹果是最普遍存在的,因为氧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也是最典型的氧化剂。如果能增加这些内容进去,本节课的哲学味道将会更浓厚,更具文化性。
陈颖老师执教的《海带提碘》,本课重点是海带提碘流程的教学,关注从原始形态到目标形态的转化,过程中注重灼烧、溶解和过滤的操作,并利用一部分同学预先实验的小视频,用学生的亲身经验告诉大家实验操作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化学特级教师王绪岩认为陈老师的课,扎实有特点:能够以海水提溴三步骤为先行组织者,同化海带提碘,请学生尝试去设计提碘步骤,非常自然;在归纳物质中提取某元素的一般方法时,通过任务分解,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突出了东昌中学的特色,把实验放在核心的位置;利用部分学生课前进实验室做实验,拍好实验视频,课堂上学生观看视频,感受真实的实验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结果水到渠成。最后,王老师建议可以拓展一些教学内容,课堂开始可以增加“为什么提取碘?”、结尾还可以增加“还有没有不同于课本的提取方法?”,这样整堂课就更加完美。
唐增富老师的《给化学课堂插上数字化翅膀——数字化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微讲座,从上海市《化学课程标准》出发,介绍了东昌中学的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系统,并通过展示系列数字化实验的优秀案例,给在座的教师分享了数字化实验教学的6大教学策略,让化学课堂插上了数字化翅膀。唐老师的微讲座,内容丰富、案例生动,获得了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整场活动持续到下午4:20结束以后,还有很多老师留下来与唐老师研讨交流。
最后,感谢东昌中学的鼎力支持,本次展示活动听课、评课现场井然有序,上课和评课过程中,气氛活跃,精彩纷呈,与会的化学同仁们收获满满,此次化学教学展示研讨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撰稿:教师发展中心 权南南、周玉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