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读心 “创变”创行
记浦东中外“博物馆+”课程项目教师沙龙活动
发布人:艾琼
发布日期:2022-03-28
浏览量:3494
3月26日下午,由教育国际交流中心组织的中外“博物馆+”课程项目教师沙龙在腾讯会议平台如期进行。这次沙龙的特邀专家是首都博物馆党委委员兼新闻发言人杨丹丹女士,她为与会教师带来了题为《读城——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创新之道》的讲座。当天除中外“博物馆+”课程项目学校的教师之外,浦东中外融通的国际化课程各项目学校的部分老师共计60余人共同参加了本次线上学习活动。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李军副院长到会指导,教育国际交流中心艾琼老师主持了本次活动。
杨丹丹老师以首都博物馆的“读城”项目为主线,分别从何为“读城”、博物馆教育角色认知、“读城”的创变行动,以及创变思维的启示等四个方面,为参会教师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缘起、策划、设计、实施、延伸等全部过程。此间,她特别对“读城”的内涵发展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从2014年作为北京市政府的“四个一”教育活动指定场馆之一开始,首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团队将博物馆“大社教”和展教结合理念首次在青少年教育活动中进行尝试,以都、城特色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呈现纵横北京城时间轴线上的城市变迁和发展历程。通过主题展览、举办馆内外沉浸式教育体验活动项目、开发配套的教育系列课程和教具等方式和途径,让参会教师全面认识和了解了“读城”项目的全貌。
如果说杨老师本次讲座的主体是“都、城”,那么贯穿其中的“魂”就是“创变思维”。无论是项目三季的推进,对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潜能的深挖,还是馆校合作中的分众化做法,无一不体现出博物馆这一以物为载体的公共教育空间是如何创造性地与中小学校开展深度合作,为青少年学生营建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开发科学多元的教育课程。
杨丹丹老师从事博物馆教育工作已有30余年,她专业的策展思考和丰富的从业经验为参会教师开拓了学习视野,也在项目创新和课程开发方面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交流提问环节,有老师想了解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如何设计学校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杨老师对此表示,互动体验不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在体验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升华。现在众多博物馆的线上教育资源并不是单一呈现的,要让学生参与到主题上来,没有参与实质问题的互动,就不会有真正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师不能做在知识点上给予答案的人,而是要做撬动学生思维的人,打开界限,启发学生寻找答案。
三个小时的线上时光过得很快,参会教师们在聆听和交流中感到意犹未尽且获益匪浅。在线上教学如火如荼开展的当下,博物馆课程项目如何创造性地有效开展,如何把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成长始终放在首位,如何对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如何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活动,相信这次沙龙活动能够给老师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供稿:艾琼
审核:李彦荣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