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家校合作一直是社会的热点话题,如何让家校合作走向“深度”,如何让家校互动更加“良性”?如何有效构建家校育人共同体?如何妥善处理好家庭关系?2022年4月22日,浦东教师教育“日新谭”系列教师培训第九期,邀请到了复旦大学沈奕斐副教授,针对《家校互动和家庭关系处理》一题,为广大教师们作指导。
沈奕斐副教授从事社会性别、家庭社会学、亲密关系研究超过20年,目前担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家庭时光社区服务中心理事长、中国社会学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代表作有《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透过性别看世界》、《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她的人生格言是“把生活升华为艺术,把学术翻译为实践”,除了做研究,她还是很多综艺节目的特邀嘉宾,如《再见爱人》、《披荆斩棘的哥哥》、《90后婚介所》等,她在节目中的独特观察和点评视角都深受观众喜爱,是名副其实的“综艺跨界”的明星学者。
本次培训中,沈教授首先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五种“家庭新动向”:一是密集母职文化,以孩子为中心,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和精力越多越好,与孩子荣辱与共;二是从四世同堂到一碗汤、两扇门,合作育儿带来了教育冲突;三是离婚率对的提升导致亲子关系发生变化,家庭角色和教育理念多样化;四是二胎的出现导致新的问题;五是西方育儿理念带来的水土不服。
同时,她结合大量生动的案例分析了五类家长:佛系、直升机父母、放权给祖父母、奔波型父母、无力型父母。她分析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同,虽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总体目标一致,但分目标不一,具体分工也应有所不同。学校教育重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家庭教育重在情感支持、人格培养。而当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功能混淆,导致了家校互动不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存在诸多问题。
基于此,沈教授从二胎妈妈和社会学研究专家的多维视角,结合诸多生动的案例,分析了纠错教育的问题,父母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负面作用以及父母应当如何从三个方面助力孩子的成长,一是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独特的存在,他们应独立于父母,与父母期望不同;二是要了解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如幼儿园(手脚协调、身体素质),小学(记忆力+多花时间),中学(高效率+理解力),高中(高效率+分析能力),大学(独立思考能力+执行力)以及成人后的终身学习;三是要了解学习的规律,了解孩子成长的动力、学习的内驱力以及孩子和成人的区别。
此外,沈教授还分享了如何提升兴趣,增加成就感、目标,如何记笔记(如海绵式笔记、淘金式笔记、康奈尔笔记、抽抄捞、对话意识)等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最后,沈教授提出今天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前喻文化、中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共存的社会,一是要了解教育新动向,正确面对后喻时代和文化反哺对教育的提出挑战。
二是要重视家校互动的问题,家校共育的权责利三方(学校、制度、家庭)明确,预防为主,长远目标和现实目标结合,合作育儿的支持体系构建。
三是提出了家校互动的具体操作策略,主要是家访区分家长类型,建立家校合作研究小组,了解常见问题的解决体系,家委会与家长学校的运用,改变纠错教育。
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培训,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参与培训的九百多位老师一直在思维层面、心灵层面与沈教授积极互动,不断在聊天栏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问题。作为老师,同时也作为家长,从双重角色的视角来审视家校互动和家庭关系处理的问题,老师们纷纷表示沈教授的讲课道出了人间真实,感同身受、受益匪浅。“家校合力、静待花开、多点耐心”,“接地气、有具体办法、实在”,“有深度又结合实际,果真是“学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优秀!”“作为老师,知道需要正向引导,今天明白了为何正向,如何正向引导。作为妈妈,看到了沈老师的教育机智。”……培训结束后,老师们意犹未尽,表达了许多学习收获。
沈奕斐副教授的精彩演讲精准的切入到当前作为教师和父母困扰与存在的问题,理论结合案例,分析孩子言行背后的原因和需求,提供了针对性和专业的支持,让在对子女教育困惑的老师们豁然开朗,并清晰地指出了教育方向。家校协同需要学校、家庭、制度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家长,要给予孩子试错的机会,帮助提供资源和打造环境,从最初的培养孩子单项成长转变为双向成长,学会像孩子学习,理解孩子,信任孩子并体会他们的感受。作为老师,要学习正面解读家长和孩子的压力和行为,实现家校共同成长!
供稿人:教师发展中心 刘晓峰
审核:刘文杰 朱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