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下午,以“聚焦问题解决 优化教学过程”为主题的浦东新区初中信息科技学科主题教研活动通过线上方式举行。本次教研活动主要聚焦新课标中“倡导真实性学习”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等要求,六位老师以课例分享的形式详细阐述了提升学生素养的探究历程和实践经验。
课例分享
上海科技大学附属学校孙为芳老师依据新课标“人工智能实现方式”的内容要求,以《图像分类模型训练-AI识别是否戴口罩》为题进行了课例分享。通过在智能平台上的一系列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推断机器学习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浦兴中学杨伟俊老师以《入境生问实践启智》为题,结合《“看得见”的人工智能》一课进行了课例分享。以突破“新课标要求下的人工智能教学在低年段课堂的实施”和“‘做中学、用中学’理念指导下的概念教学”两个问题入手,杨老师从“教学现状 问题分析”“优化设计 突破瓶颈”“环环相扣 突破难点”以及“总结反思 深层启迪”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周浦实验学校的申灵杰老师以《交通安全我做起——表格的制作》为题进行了项目化活动分享。内容聚焦了认识数据、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三个部分,旨在通过明确核心概念、突出科学方法、关注工具应用、促成素养落地,帮助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数据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问题解决与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
上南中学东校的钱敏老师以《身边的算法(一)需要多少草皮》为题进行了单元分析及课例分享。本节课是“算法描述”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经历解决“需要多少草皮”问题的过程,理解什么是算法,知道算法的顺序控制结构,能进行算法的形式化表达面对简单问题设计算法正确求解。
进才中学东校的杨一波老师根据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分享了“智能交通协管员”项目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杨老师在设计此次活动时,借助了学校航空科技特色优势资源,基于图形化编程软件的应用,并整合了信息科技新课标中过程与控制模块的相关内容。
浦东模范中学的陈真老师以《利用循环结构绘制正多边形》为主题分享教学案例,利用循环结构绘制正多边形编程作为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问题解决,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通过讨论、交流、推测、归纳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从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同行评议
区中心组成员、骨干教师、孙桥中学的赵绘宇老师就《图像分类模型训练》一课进行了点评。赵老师认为:在新教材没到位,如何结合课标,实施注重以科学原理指导实践应用,以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是信息科技教师当下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孙为芳老师大胆尝试新的教学内容,选择了一个比较小的点(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图像分类模型训练)进行了实践探索,教师教态亲切,语言表达清晰,张弛有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分析、探究现象的机理。
区中心组成员、骨干教师、施湾中学的乔贵华老师认为申灵杰老师的教学设计能结合新课标,将常规的教学设计以项目化形式体现,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通过问题链的设计,由浅入深,解决了信息到表格的转换。
区中心组成员、骨干教师、洋泾中学南校的高佳华老师认为:新课标颁布之后,信息科技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变,都要将课程理念落实到日常教学中,课堂教学要更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校园大修需要购买多少草皮”“校门口交通拥堵如何解决”这样的情境问题,经过聚焦和提炼转变成我们的学科问题。杨一波老师的教学设计是有逻辑的、是清晰的,教师找问题准、解问题稳,学生学习的过程自然而顺畅。
聚焦问题解决,优化教学过程,教师们步履不停、不断求索;探索新课程,落实新课标,老师是学习者、反思者、育德者、评价者、设计师等多元角色,通过本次活动,让老师们能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实现可持续性的专业化发展。
供稿:浦东教发院 瞿振芳
审核:姚霞 徐颖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