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临港新片区教育研训机构当下治理机制,探讨并提出创新性治理策略和方法,促进相关部门、基层学校以及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023年10月16日下午,“临港新片区教育研训机构治理机制创新研讨会”在临港分院顺利召开。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华师大博士生导师、教育研究所原所长杨小微,华师大博士生导师、教育学系主任李伟胜,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徐冬青;浦东新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毛力熊,临港社发处副处长方娟,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百艳、副院长刘玉华,临港分院综合发展部朱孔洋主任、俞大海副主任;临港新片区学校的校长、教师和班主任代表;临港分院名师基地主持人和兼职研究员等四十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刘玉华副院长主持。
会议的第一部分是集中研讨。
刘玉华副院长以“构建区域教育研训新样态,探索临港教育发展新路径”为题,介绍了临港新片区以及南汇新城主城区的地理分布以及学校、学区、教师和学生的概况,临港分院2023年主要工作及运行机制。2023年临港分院经历了揭牌仪式、签署《合作共建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临港分院合作协议》、聘请学术顾问、建设实践基地校和名师基地等重大事项。目前临港分院共有13个名师基地,招收了180名学员;聘有2名专职研究员和7名兼职研究员,带领71名学科攻关团队成员,在临港分院的运作下进行学科建设。刘副院长表示:临港的教师是新的,这个“新”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发展可能。目前,临港分院与华东师范大学开展合作,将培训100多名新教师。同时,他又表示临港的学校也是“新”的,在临港分院学术顾问张人利的带领下,以课程方案撰写为抓手,开展“学校品质提升工程”。他还介绍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同心圆课程建设”项目,将充分利用临港产城融合、城乡结合的独特优势,打造区域课程建设样板。
李百艳院长介绍了临港分院的功能定位,希望临港分院另辟蹊径,选定正确的发展方向,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一抓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名师基地主持人、兼职研究员队伍抓好教、研、训一体化工作;二抓学校,一方面依托主持人走访学校,帮助提炼特色,进行战略优化,另一方面从区域层面构建同心圆课程。最后,她强调要“科研办院、科研兴院”,要立项研究课题,从临港分院成立起,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将做一件事和研究一件事结合起来;要凝聚专家和优秀教师力量共同谋划一个课题,通过3至5年的时间共同助推临港分院的发展。临港新片区有活力、有希望、有资源、有政策,但因为“新”也会有问题、有矛盾、有困惑,要以研究的心态探索出新的机制,做出临港示范引领区的贡献。
徐冬青教授认为:第一,参考“没有围墙的大学”,临港分院要跟整个临港教育发展的定位和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学校办到哪,教研就在哪。第二,在治理机制方面,临港分院是一个机构,功能定位后要建设组织形式、职能部门以及相关的中心或品牌。按传统组织架构或根据需要由项目引领并支撑中心的运转,塑造品牌。第三,借鉴上海学区化、集团化体制机制改革框架下的“卫星”分布概念,有疏有密编织一张网,点、线、面连成片。
尹后庆教授认为:新学校、新教师有可能成为新的高起点,但需要专业机构去支撑,所以需要临港分院来针对临港量身定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措施。建议下一步不能采用传统做法,而要项目先行。要充分利用全市的资源,本地骨干和全市骨干相结合。分析教师类型,对不同门类的教师采用不同的发展办法,分析各教师在承担不同任务中的类型。基本的方法是“项目引领”,项目来自于问题,问题转化为研究项目,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临港比整个浦东相对轻便、相对灵活、问题相对集中,要分类施策,项目引领,做好“三结合”:专兼职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区内外结合。
杨小微教授认为:治理和过去的管理不一样,管理是单一主体自上而下的垂直性管控,而治理是多主体共同参与,进行对话、协商,通过对话达成共识、形成规则。治理是根据各方参与的多主体需求,达成共识,形成决策机制。研训机构关注的是教研、科研和培训,形成多方协同的研训。提出“研训机构实践基地建设的运作机制”和“项目引领下的共研机制”,治理机制侧重管理,而研训机制侧重实践。
李伟胜教授首先提出了分类发展的建议以及发展平台的三个层面:要素层面、项目层面、体制层面。体制层面即涉及治理机制,区域层面要有顶层设计,从底层逻辑到顶层设计。体制层面的改革要服务要素层面的创新。认为“从要学生接受合格教育发展到让学生享受合格教育”,目前要解决不是有地方上学的问题,而是要上更好的学校。因此,在体制层面怎么做要探索。其次提出了稳健推进的机制,强调了不同层面的合作和竞争。合作以成大事为前提,竞争是为了激发活力。最后还从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教育治理视角,介绍了芬兰和纽约区域层面的系统变革路径,如政府主导、市场引领、教师作用等。
毛力熊副书记提出整个临港新片区总面积873平方公里,研究的区域要定位好。指出教育研训机构的职能是教、研、训三位一体,建议要在推进方面找到突破口,并表示临港分院目前附属于浦东教发院,机构不独立,但运作可以独立、机制可以独立。要重视多元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利用、优化。要创新,分院要进行探索,为教、研、训探路破局,突破思维定势、固有模式,走出不一样的路径。教师和专家们要一起寻找答案,成果在学校中运用,让教师的专业得到更好地发展。全市、全国的优秀人才要挖掘,从机制上入手,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充分利用临港管委会的资源和支持。
会议的第二部分是分组访谈。由三位市专家分别对校长、教师、班主任三个层面进行访谈,由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相结合,从实践中探索临港新片区教育研训机构治理机制创新的建设方案。
此次研讨会集聚了政府、区域治理机构、大学学者、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多方智慧,将助推“临港新片区教育研训机构治理机制创新”成为重大研究课题,形成区域优秀案例,产生重要研究成果,助力临港教育新发展。
供稿:临港分院综合发展部 薛淑敏
审核:朱孔洋 刘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