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浦东新区初中化学第六周教研活动分别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森兰实验中学及侨光中学顺利举行。森兰实验中学由区兼职化学教研员朱源锦老师主持,侨光中学由兼职教研员张英老师主持,附近学校化学教师参与线下活动,其他学校参加线上观课、评课活动。本次活动分别以“探索跨学科融合、赋能真实问题解决”为主题,通过课堂展示、教学研讨等形式,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科学史、跨学科实践与现代技术手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核心素养。
教学展示
进才森兰实验中学王丽琪老师执教《原子能否再分》,本节课以“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为主线,带领学生穿越科学史,层层递进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借助仿真平台模拟α粒子散射实验,学生直观观察粒子轨迹,自主推理原子内部结构,感悟“实验证据驱动理论革新”的科学精神。结合“制作科学家探索历程模型”的跨学科任务,学生以工程思维整合化学史与物理实验技术,深化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
进才森兰实验中学郝丽娜老师执教《离子是怎样形成的》,本节课以“从电中性到带电粒子”为逻辑链,通过宏微结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破解离子形成的微观密码。数字化赋能构建微观图景,在仿真实验平台构建原子结构,动态观察电子得失过程,学生自主归纳离子形成规律,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
侨光中学戈佳佳执教《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本节课以“校园水循环系统优化”为项目主线,整合了化学、地理、工程等多学科知识。学生从水质检测、净化实验到装置设计,层层递进解决真实问题,将化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课堂借助AI助手“DeepSeek”, 技术工具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实验精度,拓展工程思维,更培养了学生的数字化素养与批判性思维。


评课活动
课后,现场以及线上的听课老师们对三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热烈的点评。与会教师围绕“跨学科实践”及“微观概念”“教学策略”展开了深度研讨。
在微观概念的教学中,科学史与模型建构的融合是突破微观认知壁垒的有效路径,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暂定性与发展性。而在跨学科实践教学中要顺应时代和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新改变。让学生通过体验真实的学习过程,来不断提升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真正做到了做中学、用中学和创中学。结合AI,教师和学生一起向AI提问,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协作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运用工具的能力,拓宽了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数字化实验资源(如PhET平台)为抽象概念可视化提供了新思路,需进一步探索其在常态化教学中的深度应用。

论文交流
南汇一中的朱颖老师交流了《以碳中和情境为载体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探索》的论文,朱老师从教学背景、设计思路、教学亮点和总结与展望四个方面进行了交流。朱老师的研究以“碳中和”为载体,以“二氧化碳”核心知识为主线,以化学实验为问题驱动线,整个教学过程对初中化学以情景为载体的化学教学实践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索,在真实的情境中体现学科的应用价值和育人功能。

本次活动充分展现了老师们在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实践。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科学史的情境浸润、实验探究的思维进阶、技术工具的灵活使用、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为初中化学教学探索了新路径。新课标和新教材指引了教学方式的革新,更是一场关于教育初心的回归——让学习真实发生,让素养扎根生长。老师们将继续探索学科融合之路,以匠心育未来,用实践书写教学新篇章。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沈建忠
进才森兰实验中学 王丽琪
侨光中学 戈佳佳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