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区内教师专业成长,2025年4月7日,初中物理学科面向全体初二、初三物理教师,以“聚焦‘双新’理念,立足素养培育”为主题,本次活动聚焦初二新教材新增内容,以研讨课的形式为教师们搭建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活动共设九个分会场,由区教研员陈懿怡老师组织,各校教师至线下参与活动。
同课异构拓思路
本次活动由9位教师分别设计与执教《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课,带来了各具特色的课堂,为在场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提供了创新的思路与启发。
华林中学的钟慧老师以乒乓球小魔术开启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后引导其观察实验,总结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并让学生运用知识解释飞机起飞、大风天撑伞、土拨鼠洞穴等生活现象,通过情景导入、实验探究、规律总结、应用拓展的模式,深化学生知识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建平康梧中学的宁仁敏老师从日常“关门”情景引发思维冲突,学生在理论推理和实验验证中,完整经历“观察—推理—归纳—验证—解释—应用”过程,强调科学思维;陆行南校的支力老师借助乒乓球运动视频引入,学生们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气体、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同时结合高铁黄色安全线、飞机机翼设计等实例,经历“探究-类比-应用”的过程形成物理规律,在 “漏斗吹乒乓球比赛” 中,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

民办欣竹的孙惠敏老师运用风速仪和数字气压计实验,以真实数据验证规律,既有上位的数字化应用,也有下位的生活中的小物品设计的小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表达来解释实验、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浦外东校的顾锋老师基于学情分析,借助“三个助手”教学平台,引导学生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奥秘,借助自制教具探讨了流速与横截面积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地铁安全线、C919飞机等实际案例,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爱国情怀;宣桥学校的周苏屹老师教学框架清晰,由浅入深将“活动链”和“问题链”咬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以跨学科作业——设计并制作一个机翼模型,助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

模范东校的贾富东老师以趣味竞技“乒乓球吹高”导入,引发认知冲突并引入流体的概念,通过海陆空多领域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与生活的密切性,渗透生命教育与爱国热情;张江集团中学的马彩瑞老师用天女散花实验开场,通过吹纸和吹乒乓球两个学生活动,借助丰富实验得出流速和横截面积的关系及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最后通过吹燃的蜡烛、自制喷雾器、悬浮的小球,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竹园中学的徐灵灵老师,通过“列车高速驶过,月台上女同学头发飘向何处”的视频片段,引出本课的核心问题,再通过吹纸片、吹乒乓球、小船注水活动,得出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建立物理观念,提高分析归纳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交流评价促成长
一人探索路难行,众人研讨智慧明。各分会场评课工作在区教研员陈懿怡老师、楼春鸣老师、缪鹏飞老师、凌婷老师、康伟老师、王秀梅老师、江勇老师、余文娟老师、顾家瑜老师共同主持下有序开展。
参与此次教研活动的教师们以“双新”理念为核心,以研讨课为载体开展了深度交流。与会教师踊跃发言,对九位教师的课程给予了多元评价。教师们活动设计新颖、教学方法多样、实验丰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建议,如在“设计飞机机翼”环节,有老师建议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多种不同形状的机翼并现场试飞,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有老师提出可以进一步加强跨学科整合,将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此次研讨活动不仅展示了教师们的教学风采,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不同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相互碰撞,推动了教学创新与发展,助力教育质量提升。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陈懿怡
陆行南校 牛孟晗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