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飒爽,书香满园。9月11日(周四)下午13时,浦东新区高二语文教师齐聚进才中学,开展以“语文导向的跨学科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区教研员胡根林博士统筹指导,区中心组成员、进才中学教研组长董熔炉老师主持,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进行。全区高二语文备课组长现场参与,其他教师通过直播平台同步参与研讨。

课堂展示:学科交融,智探岱宗
活动伊始,进才中学青年教师王高升老师呈现了一节《登泰山记》的跨学科教学研讨课,精彩纷呈,惊喜连连。上课伊始,依据《登泰山记》中“寻中谷,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的描述,学生手绘登山路线图,初步还原姚鼐行迹。然后,地理老师运用VR的方式将姚鼐的登山路线具体化、可视化,结合泰山周围的地势,引导学生发现日观峰是最适合观日出的地点;历史教师通过梳理姚鼐生平与时代背景,揭示其登山选择的精神动因和文化背景。通过文本细读和小组讨论,学生发现,姚鼐选择的登山路线虽非登山最优解,但却暗含丰富的文化密码。最后环节,学生运用AI工具,基于文本细节与路线分析,重新设计了研学路线图,形成了对泰山不同登山路线背后文化含义更深的理解。

向深探寻:技术引领,经验支撑
讲座环节,山东省3D打印创客教育培训基地副主任、鹤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荣华老师分享了团队在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方面的丰富经验。他从政策导向、技术变革等方面强调跨学科教学的战略价值。随即指出跨学科的核心在于能力构建,这是学生解决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基础,突出了批判性思维在跨学科及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他强调跨学科过程中知识整合、小组协作、问题解决策略、成果达成与创新及呈现表达的重要性。

案例分享:他山之石,中外交汇
接着,进才中学国际部王玲玫老师分享跨学科教学的相关案例:让十年级学生以历史时间为线索,梳理英语单词 “music” 形态变化,结合历史学科,发现词汇受历史发展和历史事件的影响;引导八年级的学生,立足吴伯箫的《灯笼》,与数学学科合作,让学生制作母亲的小纱灯;引入历史视角,帮助学生理解杜甫诗被称为 “诗史”“诗圣” 的原因,以及安史之乱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王老师通过跨学科教学,提升学生对不同学科的认知,解决单一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建立知识学习与学生成长的连接。

总结积累:沉淀思考,砥砺前行
活动压轴环节是胡根林博士的精彩讲座。胡博士立足于浦东新区“双新”教学的探索历程,分享了高二语文本学期区教研工作设想。他首先点评了王高升老师的教学展示课并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王老师任务情境设置巧妙,将学科之间的联系打通,并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同时,他回顾了新教材第二轮使用以来的诸多探索,一是对语文课堂总体理解上,三句话概括了核心主张:“有理”的设计,“做事”的课堂,“可见”的收获;二是语文教学设计上,提出“目标-任务-活动-成果”四位一体设计路径;三是课内外联动的效应上,他提出“语文课堂无非是个例子”,强调了这个“例子”的典型性、示范性和可迁移性。他期望各位教师真正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推动以评促学,引导学生从解题走向问题解决,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落地。随后他对本学期重点工作,如综合调研、教学展示、质量检测等进行部署和安排。

最后,王高升老师就本节研讨课的备课思路和心得进行了分享。他以实际组织本校学生研学的真实经历为切入点,设计了任务驱动、多师协作、双线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力图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真情境、真问题、真探究”的教学追求,并在设计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表达了自己对于AI技术在备课与教学环节有效运用的理解和思考。

现场活动结束后,教师们转入云端教研,观摩了川沙中学郭仁超老师和华东师大二附中冉莹老师的研讨课。郭老师将“武大图书馆事件”引入语文课堂,进行了具有综合性质的讨论;冉莹老师则针对文化现象,基于教材进行了富有深度的思考。与会的各位老师积极参与到线上与线下的讨论当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反响十分热烈。技术与教学如何在最具有传统色彩的语文学科中进行有机的融合,如何以跨学科的视野推进学科建设和发展,这些议题不仅挑战性很强,也非常具有前瞻性。期待浦东语文教育人走在技术变革时代的最前沿,勇攀高峰,再结硕果!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胡根林
进才中学 朱孟博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