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下午,浦东新区初中科学第8周教研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展开。本次活动的主题为“聚焦核心素养 落实学科实践”,重点围绕市级课题“以分布式支架支持跨学科实践”展开专题展示与研讨,并同步召开区科学学科中心组会议,共同规划下一阶段课题深化与区域教研工作事宜。

一.市级课题专题展示:分布式支架赋能跨学科教学实践
在课题展示环节,五位教师分别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学习支架在科学教学中的系统化设计与实践成果。
《赋能工程思维中的学习支架设计——以<确定节能小屋的工程问题>为例》:李峰杰老师以《确定节能小屋的工程问题》为例,系统展示了工程思维导向下的学习支架设计。通过资源支架,他引导学生认识建筑系统构成与节能方式;借助问题支架,帮助学生明确工程目标与限制条件;运用情景支架,创设"绿色地球设计工作室"的真实情境;配合范例支架,提供访谈提纲等实操工具。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支架设计,有效支持学生在"做中学"中构建系统性、迭代式的工程思维,提升了解决真实问题的综合能力。

《支架推动下的初中科学单元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黄伦老师深入阐释了在"双新"背景下如何通过三阶段支架推动学生素养发展。课前通过核心概念图谱和拓展活动设置,为学生搭建知识基础;课中运用媒体支架创设文化情境,通过三级问题链引导独立探索,借助任务拆解促进协作学习,结合范例支架建立评价标准;课后提供个性化拓展资源,实现科学素养的进阶提升。这一完整的支架体系在"自制保温盒""果味五彩汽水"等活动中取得显著成效。

《学习支架在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亓春凤老师在《学习支架在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基于"最近发展区"与建构主义理论,系统梳理了学习支架的核心内涵。她将支架按功能分为情境、任务、资源、策略、评价五种类型,深入分析了各类支架在跨学科教学中的逻辑关系与应用差异。通过"制作生态瓶""火星土壤农用改良"等典型案例,展示了支架如何支持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整合多学科知识,同时提出了数字化支架的创新形态,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从“解码”到“建构”—以阅读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激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路径》:曹晶老师在分享中,提出了三条创新实践路径。在"以科学观念为中心"的路径中,她引导学生通过能量分类思维导图、热传递概念辨析等方式,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与结构化建构;在"以多元信息为抓手"的路径中,组织学生处理科学论文、科普视频、实验数据等真实科研材料,模拟完整探究过程;在"以反思性阅读为引领"的路径中,通过科普海报制作、AI对话研讨、主题策展等活动,促进学生实现思维的元认知跃迁,让每次科学阅读都成为深刻的探究体验。

《遵循古法养鱼,探秘生态平衡》:许翔老师在《遵循古法养鱼,探秘生态平衡》跨学科项目中,巧妙地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相结合。项目通过"调研需求—设计方案—实物搭建—优化迭代—交流反思"的完整流程,为学生搭建了递进式任务链。在学习支架的支持下,学生不仅理解了古法养鱼中"晒水养水""植物净水"背后的生态原理,还在面对材料成本控制、水质数据监测等真实问题时,自然融合了数学建模与数据分析能力,同时通过生态缸设计与宣传海报制作,实现了科学与美学的有机融合,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育人理念。

二.教研员专业引领:深化支架系统建构,推动教学方式转型
在五位老师精彩的交流结束后,区科学教研员姚霞老师对五位教师的分享作了精准点评与专业提升。她充分肯定了老师们在支架设计与应用方面取得的实践成果,并鼓励老师们进一步深入思考支架的分类标准与系统建构,关注“在教学全过程如何有机融入不同类型的支架”、“各类支架如何根据学情与任务特点选择与使用”等关键问题。姚老师指出,支架不仅是教学工具,更是教学思想的体现,教师要善于在“情境—任务—资源—策略—评价”的完整链条中灵活嵌入支架,形成系统化、动态化的支持网络,真正实现“教为学服务”。

三.中心组会议:规划课题深化路径,部署区域教研任务
在随后召开的中心组会议上,区科学教研员姚霞老师与中心组老师围绕市级课题“以分布式支架支持跨学科实践”的后续研究任务与区域教研计划进行了深入讨论与部署。
本次教研活动呈现了浦东新区在“分布式支架支持跨学科实践”方面的探索成果与发展路径。全区科学教师将继续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指向,深化支架研究,优化学科实践,推动科学教育走向更深入、更系统的新阶段。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姚霞
上海市临港实验中学 朱涛
审核: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