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下午,区教育科研中学1组科研工作会议暨课题交流会在上海科技大学附属学校隆重举行。全区中学1组科研负责人及2022—2025年立项的市、区级课题主持人100余人参会。会议由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育科研指导部副主任俞莉丹主持,会议在严谨而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
【课题案例视频观摩】
会议伊始,一段精心制作的优秀课题案例视频,将抽象的科研过程化为生动的实践画卷。视频直观呈现了优秀课题的探索历程与丰硕成果,为在座的课题主持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型范例,有效激发了大家的研究灵感与创新思路。
【科研工作精密部署】
为确保本学期科研工作高效、有序推进,俞莉丹老师首先对春学期中学1组科研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各项征文获奖进行表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提升专业素养。随后,她详细部署了本学期科研工作重点,包括2025年新立项区级课题开题,2024年区级课题中期检查,2022、2023年课题有序推进和课题结题准备等关键环节。会议清晰地阐述了各项任务的时间节点与材料要求,为各校后续工作的稳步开展提供了精准的指引。

【科研经验全景交流】
思想的碰撞,能迸发璀璨的火花;经验的共享,将凝聚前行的力量。在随后进行的科研经验交流环节,五位教分从学校科研管理、成果凝练、论文撰写和实践推进等角度,全景式呈现科研智慧,为教师们破解科研难题提供了宝贵借鉴。
上海科技大学附属学校孙彧老师做了题为“教学研深度融合的学校科研创新生态培育路径”交流。她分享了学校坚持营造优质的科研环境,遵循“自下而上生长式”发展逻辑,激发科研生态系统自主活力的做法。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四级管理体系,确保科研任务精准下沉至教学一线。二是以规范化流程和公平、公正的评价激励机制为核心,建立“全周期”科研运作模式。三是开展服务于教师科研的系列信息技术讲座,为学校教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四是教学研究嵌入每个学段学科教研组的主题教研,通过“问题驱动—科研破题—实践检验—成果转化”的教科研生态链,促使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比翼齐飞,为打造特色鲜明的高品质教育筑牢根基。

上海市张江集团中学刘风玲老师做了主题为“从‘外部驱动’到‘主动创造’——语文项目化学习引领教师专业深度实践”的交流,分享了她从被动完成科研任务到主动开展创新探索的成长历程,并结合市级课题《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的研究精心选题、立足学科本质、建构操作体系、持续迭代优化、辐射推广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在开展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研究中的经验,鼓励老师们依托课题研究,营造学校的活力科研生态。

上海浦东新区民办进德外国语中学陈绮雯老师做了题为“且研且悟 聚力精研 ——‘基于问题情境的初中理科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课题结题经验”交流。她分享提出了结题工作三步法:一是以 “统筹架构” 为基,搭建 “六段式提纲” 明确报告板块,配套分工与 “结题标准清单”;二是以 “细节规范” 为要,用 “颗粒化” 分类归档解决材料零散,定 “类型 + 模板” 统一格式,借调研数据支撑成果,提升材料质量;三是以 “工具技巧” 为翼,引权威文献拔高深度、用图表可视化内容、靠专业软件分析数据,增强报告说服力,为教师结题提供实用指引。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舒兰兰老师进行了“从‘问题’到‘成果’:基于探究的教育论文写作思路与实践”的主题交流,分享了从“问题”到“成果”的写作路径:通过“向下扎根”聚焦教学痛点、“向上生长”依托课题平台、“向内探寻”复盘自身经验、“向外借力”对接教育热点的选题四向法,帮你找到研究方向;在论文撰写时运用纵深挖掘、建模立论策略,让文章立起来;更可通过升级打怪式写作、建立素材库、养成每日写作习惯,让论文在积累中自然生长,最终把教学思考转化为扎实成果,让教育写作成为专业成长的阶梯。

上海科技大学附属学校王建华老师做了题为“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课题交流。她分享了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原则、活动体系、实施与策略和评价体系;统筹规划并形成多维度、分层次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体系;重构小学数学知识图谱,架构横向关联、纵向进阶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体系。鼓励老师用研究者的眼光、教育者的情怀,让数学教育因“实践”而丰盈,因“素养”而精彩。

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为中学科研1组各学校搭建了科研交流的桥梁,更明确了新学期科研工作的重点与方向。未来,各学校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化科研实践,推动教育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供稿:教育科研指导部 俞莉丹
坦直中学 罗晓玲
审核:郑新华 李军